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 一、前言扣球是排球进攻的最有效方法,是得分和得发球权的重要手段。正面扣球是扣球中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正面扣球又是进一步掌握其它扣球技术的基础,能否打好这个基础,将对以后学习和掌握难度较高的扣球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广大排球教师和教练员都很重视对初学者进行严格的正面扣球的教学与训练。正面扣球出准备姿势、助跑、起跳、  相似文献   

2.
扣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而正面扣球又是扣球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既是体育系排球普修课的重要内容,又是广大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排球技术。由于正面扣球技术比较比较复杂,而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有限,要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这一技术,的确在教学上存在一定难度。虽然这问题在教学中已引起许多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怎样突破这个难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就排球正面扣球(以下简称扣球)技术教法一些初步探讨。一、正面扣球的动作结构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排球正面扣球动作排列成相互串连的单元序列,运用“排球正面扣球双向串连教学模式”,突出初学者在学习排球正面扣球技术过程中,以“保持良好的人与球关系”为学习重点,建立具有“共同要素”的单元序列,体现扣球技术的完整性和连惯性。通过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把排球正面扣球动作排列成相互串连的单元序列,运用"排球正面扣球双向串连教学模式",突出初学者在学习排球正面扣球技术过程中,以"保持良好的人与球关系"为学习重点,建立具有"共同要素"的单元序列,体现扣球技术的完整性和连惯性.通过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排球正面扣球双向串连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验研究,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把排球正面扣球动作变成逻辑单元序列,充分利用知能信息的有序性的特点。设计出了“排球正面扣球双向串连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初学者在学习扣球技术过程中,以“保持人与球良好关系”为学习重点。通过教学实验,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面扣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是排球比赛小最积极、最有效的得分、得权手段。因此体院学生对学习正面扣球技术特别感兴趣。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田径系的学生,虽然身体素质比较好,有力量、有弹跳、有速度,但掌握正面扣球技术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往往表现出扣球时用不上力量,球点保持不好或击球手法不正确。为此本文从排球必修课授课时数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基础差的实际出发,根据该技术动作的特点和学生对该技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借鉴了运动心理学有关球感的理论,依据排球正面扣球动作技术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合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在分析与探讨了球感练习对排球正面扣球动作技能形成的作用的基础上,对排球正面扣球动作技术教学申球感练习选择的依据、练习顺序、练习手段及基本要求以及运用球感练习的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排球运动中的扣球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每一次精彩的扣球,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让人感受到排球运动的魅力。但是在平时的排球教学中,初学者在练习扣球动作时,由于缺乏对空中球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往往出现“钻球”的错误动作。所谓“钻球”是指当扣球队员起跳至最高点时,球处在扣球队员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是各种垫球技术的基础,是接发球、接扣球和防守的主要技术动作,学生如果在初学时不能正确学好该技术动作,就不可能进一步地掌握好有一定难度的接发球和接扣球技术。正面双手垫球通常被认为比较简单易  相似文献   

10.
<正> 在排球运动中,正面传球是较细致的基本技术,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教学中将动作分解开,逐一解决,能更快、更好掌握正面传球技术。利用墙进行多种正面传球的教学,是较好的教学方法。长期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有以下几个优点:1、动作技术概念简单明了,学生容易领会;2、教学中从易到难,将动作分解开,逐一解决,初学者容易  相似文献   

11.
排球正面垫球技术包括准备姿势、手型、击球、击球点、用力、垫球部位等。垫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是用手臂从球的下部,利用来球的反弹向上击球的动作。正面垫球是最基本的垫球方法,是各项垫球技术的基础,适合于接各种发球、扣球和拦回球。排球正面垫球技术简单易学,但是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并且灵活运用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排球扣球中空中击球环节力学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扣球在排球运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动作之一,只有很好的掌握扣球的技术动作,才能取得扣球的效果。而空中击球动作是扣球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常有不少初学者的空中击球动作僵硬,影响整个扣球的效果,为找出原因,故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扣球的空中击球动作进行分析,并对击球点与过网点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浅析排球扣球技术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明祥 《体育科技》2003,24(4):26-29
排球扣球技术比较复杂 ,初学时较难掌握。为更快并准确地掌握扣球基本技术 ,将扣球技术教学划分为建立动作概念、简单条件下练习、复杂条件下提高、比赛中运用与巩固教学四个阶段 ,在各个阶段中分别介绍了主要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在排球运动中,扣球是最积极、最有效的一种进攻手段.在排球众多技术中,扣球是较难掌握的技术之一。在中等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排球的教学总课时仅20课时,它包括传、垫、发、扣、栏等基本技术教学,而扣球技术的教学通常因为动作复杂,学生弹跳差等因素,省略不作教学,或仅仅停留在了解动作要领上,不做实践练习,这与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是不相符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教师,其中包括小学体育教师,了解和掌握排球的重要技术,是完全必要的。双脚起跳扣球由于动作难度较大,协调素质要求高,学生难于…  相似文献   

15.
肘关节下拖错误动作是排球初学在扣球技术的学习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动作,它的纠正与否对整个排球扣球技术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本在分析肘关节下拖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其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纠正方法以利于排球扣球动作的正确掌握。  相似文献   

16.
扣球是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之一 ,是比赛中最积极和有效的进攻手段。扣球的成败体现了一个球队的战术质量和效率。排球“正面扣球”技术是普通高校排球教材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但“正面扣球”教学中 ,学生经常出现 :徒手做对了 ,拿着球练却做错了 ,助跑和起跳扣球不协调 ,上下肢配合不协调等现象。为此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对“正面扣球”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预防纠正方法 ,进行探析。1 “正面扣球”错误技术产生的原因1 1 助跑节奏乱、步序颠倒与起跳脱节这类错误主要是学生助跑节奏不是由慢到快 ,助跑步幅不是由小到大 ,助跑与起跳不能紧密衔接而致。在6 0 0名调查对象中 ,有此类错误动作的学生为 195人 ,占调查总数的 32 5 %。1 2 起跳点选择不当主要原因是学生选择合理起跳点的位置不够明确 ,或判断失误 ,或助跑起动慢。有此类错误动作的学生为146人 ,占 2 4 3%。1 3 起跳时间掌握不准确学生跳起后不是在最高点击球 ,而是在身体上升或下落时击球。主要原因是判断失误 ,助跑过早或过晚。有此类错误动作的学生为 2 19人 ,占 36 5 %。1 4 起跳前冲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制动踏跳的方法没...  相似文献   

17.
在排球技术教学中,任何一项技术动作都是由若干技术环节构成的,而且在每项技术中又都存在主要技术环节,在教学中往往把这些主要技术环节称为关键技术。如果从排球各项技术环节的相互关系来看,关键技术环节掌握如何是评价动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排球正面扣球按其动作结构包括:准备姿势、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几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其中,击球是扣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物力学的分析方法,对排球扣球技术动作,特别是对助跑、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等动作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动量矩定理及动量矩守恒定律运用到排球扣球技术中的一些规律,其目的是规范排球扣球技术动作,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扣球技术动作,提高扣球的质量和效果,丰富排球教学与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推动排球专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扣球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涪陵师范专科学校王正蓉扣球教学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学习掌握基本技术阶段;巩固提高技术阶段;比赛应用阶段。一、学习掌握正面扣球的基本技术阶段比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扣球基本动作.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习扣球技术初期有一个泛...  相似文献   

20.
排球课的教学是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垫球是排球的基本技术之一 ,正面双手垫球是各种垫球技术的基础。只有掌握好此技术才能进一步合理运用其它各种垫球技术。虽然有些初学者认为正面双手垫球很容易掌握 ,但真正垫起球来却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掌握动作要领 ,加上自己习惯的错误动作 ,所以垫球效果极差。笔者在几年的排球教学实践中 ,总结归纳了学生在课上的几点易出现错误及纠正方法 ,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要领1)准备姿势 :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比肩稍宽 ,两脚尖稍内收 ,脚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