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能增添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艺术感染力,取得深入浅出,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象征性可通过比喻、拟 人、联想、想象、故事、意象等方法来表现。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张庆 《东南传播》2016,(4):36-38
在大众传播时代要使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采取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艺术手法和传播技巧,经典诵读文化传播成为了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入手,论述经典诵读文化传播的艺术诉求,从审美的心理层面、情感层面和语言层面对经典诵读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场成功的文艺晚会不仅能很好地体现这个电视台的综合实力,并且生动展现了晚会导演的艺术功力.电视文艺晚会越来越多的运用纪实手法来表现节目,为什么艺术创造者和导演要广泛运用电视纪实手法,将来我们又该如何很好的使用电视纪实手法来创作更多更好的电视文艺晚会,笔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阐述纪实手法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在作者创作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传播,被接受者接受以后才算是最终完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接受者对作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可以离开接受者而自足存在的所谓的艺术作  相似文献   

5.
夸张,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有意言过其实地夸大或缩小所形容的事物,从表面上看是不真实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仔细地琢磨起来,却又能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的修辞方式。 夸张辞格在表情达意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它不独仅为文学作品所应用,其他文体的写作也常常使用。但应当看到,由于文体的性质不同,反映对象的不同,对于夸张辞格的运用就有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与节制。作为新闻浓缩的标题不同于文学作品,一般情况下不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有时为了表达强烈的  相似文献   

6.
常疌 《声屏世界》2022,(3):75-76,85
近年来,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类型.微电影广告在艺术文本上有着不同于传统广告的特征,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电影广告逐渐走向多元化,广告的传播效果也更加明显.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以及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几个方面来分析微电影广告的创作手法与传播效果,探讨如何才能运用好微电影...  相似文献   

7.
审视接受美学下的受众本位 如果把新闻看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读者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受众,那么接受美学研究法中对于读者的高度重视折射出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浅谈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励思 《新闻世界》2011,(7):238-239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最早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后来扩展到影视艺术。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运用象征手法几乎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程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崭新形象。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探讨了电影创作中象征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杨莉芳 《东南传播》2010,(11):94-97
古典戏曲与当代传媒的结合由来已久,这既是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扩大传播的需要,也为当代传媒丰富传播内容、建立民族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组合,其中的“改编”二字需要深入研究,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经典在当代社会中以怎样的方式被传播和接受,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文化对传统艺术是如何吸纳和改造的.  相似文献   

10.
彭京 《湖南档案》2009,(5):46-48
海岩创作的文学作品能够与影视作品联姻,与其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密不可分。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喜欢那些在个性与品行上不够完美的女性,或许只有这样的女人才容易上演人生与命运的悲剧。不幸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作者善用对比、衬托、反照的手法把一群各有千秋的女性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1.
谭荣 《新闻爱好者》2017,(2):I0006-I0006
在新媒体时代.大量具有新闻价值和信息含量的新闻得以快速及时地传播。撰写新闻稿件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技巧.新闻写作技巧和新闻传播技巧都有利于人们对新闻的接受和发挥新闻的效应。新闻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能够增添新闻的艺术性和意境之美.所以新闻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嘉莉妹妹》与中国读者的视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芳 《青年记者》2016,(5):58-59
根据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的观点,文学创作的最终完成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的.文学创作是作者与读者共同构建的循环过程,二者通过作品被连接成一个整体.文学作品的价值受到与读者和作品相关的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借助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文本召唤结构理论分析《嘉莉妹妹》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被接受的原因,以及在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  相似文献   

13.
王雁 《今传媒》2016,(12):100-101
在众多综艺栏目中,《中国好舞蹈》打破了以往的综艺节目精英化和小众化的创作理念,运用具有现代手法的传播形式,凸显了具有典型性的中国文化特征,成功表达了具有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使得更多的观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多舞种的舞蹈艺术,以及舞蹈文化的背景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建军 《新闻窗》2011,(4):79-79
网络传播技术与新闻传播的结合形成了网络新闻传播,这种形式的新闻之所以能被广大受众所接受,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正面社会效应。1.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5.
红色题材展览具有主体性、政治性、故事性、纪念性的特点。在展览策划的初期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运用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手法,提升展览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高红色题材展览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促进观众与展览内容产生共鸣,营造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艺术氛围,以便更好地发挥展览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创作意识、翻译意识与出版传播意识之间的联动机制。成功推进文学出版走出去,出版集团应与作者、译者及海外出版机构紧密合作,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与出版传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努力建构其联动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接受。  相似文献   

18.
汤晓山 《传媒》2017,(23):81-84
在读图时代,视觉元素已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构既能够承载优秀国家形象信息又具有艺术审美性的视觉元素,是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视觉元素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运用状况入手,指出了国家形象视觉元素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认为国家形象视觉元素的建构应从视觉信息的选择、受众文化接受经验、视觉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传播研究的方式对《盘庚》的上中两篇进行解读 ,试图从社会背景、传播环境、传播技巧等方面分析盘庚何以能成功地改变商人的群体意见 ,从而说服社会公众 ,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盘庚的两次说服兼具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双重性质 ,盘庚也成功地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并试图在说服的过程中使王权对社会信息传播的控制作为一项制度被公众接受 ,而文本的言说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的传播环境。本文对历史文本的分析也从一个局部说明传播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素以真实、公正、客观地再现自然和社会事件为己任,长期以来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保持着清晰的距离.但是排除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成分,文学写作中的许多叙事手法被新闻从业者所接受和借鉴,在西方新闻写作报道的教材中,新闻常以"新闻故事"(news story)而代替,写新闻也被称为"讲故事"(story-telling),与此相关,一种名为"叙事新闻学"(narrative journalism)的概念以及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新闻实践活动在美国的新闻界和学界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