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相似文献   

2.
张志胜 《历史学习》2006,(11):37-37
课余之时,有同学问起,为什么在先秦的一些寓言中,描述的宋国人总是比较愚昧,甚至不可理喻呢?仔细查阅典籍,与宋国相关的成语记载还真不少,均是贬义。如: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相似文献   

3.
一、“揠苗助长”不等于“拔苗助长”揠苗助长的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讲给公孙丑听的一个寓言故事,原文是:“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相似文献   

4.
[孟子·公孙丑]宋人有闵(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茫茫:兴奋疲劳)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坏)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相似文献   

5.
苗 揠苗助长: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循序渐进。 [原文]《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新解]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能指望  相似文献   

6.
正"方寸之地"是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成语,指心。它是一个典故性成语,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记载:"(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使用这个成语时一定要注意典故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但是报刊上误用的例子却比比皆是:(1)方寸之地展现时间之大美(《成都商报》  相似文献   

7.
二儒发冢     
<正>原文: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揠其髯,而以金锥控其含颔,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庄子·外物》)译文:儒生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挖坟盗墓。在上面放哨的大  相似文献   

8.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9.
学与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韩诗外传六》) 博学之,审问知,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  相似文献   

10.
祝鸿熹 《语文新圃》2009,(11):35-35
《史记·屈原列传》提及屈原作《离骚》的缘由: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修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相似文献   

11.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12.
韩愈《师说》第二段以对比方法反复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点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似文献   

13.
《太史公自序》节选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  相似文献   

14.
释“兮”及《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廖序东一《文心雕龙·章句》:“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句外。寻‘兮’字成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那?”这几句话概括出了“兮”字的性质、作用、使用方式以及使用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5.
原文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文言诗词曲赋补释周崇谦一、氓1.氓之蚩蚩。之,结构助词,使"氓蚩蚩"这个主谓结构成了偏句。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用在偏句的主谓之间。沃若,同"沃为、沃然"。若,形容词词尾。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用法同上两句。矣,表动态的语气助...  相似文献   

17.
我心中的老年大学精神是:学之终身树长者风范行之终身做风范长者.这个精神是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学之终身""行之终身"的名言与现代老年教育"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工作目标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 "学之终身""行之终身"源于欧阳修《答李诩书》中的"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这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足足讲了四十分钟,最后提了一个问题,竟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点了几个人的名,也都哑然失色。“对牛弹琴!”这位教师不禁愤愤说道。“对牛弹琴”几乎成了某些教师的口头禅。殊不知,失义矣! 南朝《弘明集》记载:“公明仅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相似文献   

19.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师:(投影显示)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亦可谓()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同学们,这是黄老师读《阿房宫赋》读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句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想一想在这些括号里填上什么样的词比较合适。师:(诵读投影显示的文字)最好填的,我觉得是宫中之女可谓……宫中之宝可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