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 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互相依靠。比喻互相依存。” 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  相似文献   

2.
“辅车相依”这一成语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关系,这是为大蒙所熟知的。对这一成语含义的由来,一般字典词书都作过解释。例如:甘肃师大中文系所编《汉语成语词典》(1978年版)“辅车相依:辅,颊骨;车,牙床。颊骨同牙床相互依靠,比喻互相依存。”新版《辞海》虽未列此成语,但在“辅车”一词条下也作了类  相似文献   

3.
<正> 《左传·僖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句晋杜预注:“辅,颊辅;车,牙车。”清余诚批:“颊辅、牙车,乃就口齿说”,“辅车唇齿本自一类”。(《重订古文释义新编》,一九八六年武汉古籍书店影印本)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辅,面颊。车,牙床骨。”一九八五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辅,面颊骨;车,牙床骨。”同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守谦《左传选译注》:“辅,面颊,即腮帮;车,牙床骨。”一九八六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译注本(阙勋吾等同志译注):“辅:颊骨。车:牙床。”等等。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用"辅车相依"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可见"辅"与"车"必然是两件紧密相连的事物。但是关于"辅车相依"中"辅"字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车上的一个部件,指的是附于车轮外旁的直木;还有学者认为它指的是脸上的一个部位,应当理解为"面颊"之义。一、"辅车相依"的出处及各家对"辅"的理解"辅车相依"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  相似文献   

5.
《左传·■公五年》中有“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这样一段话。其中““辅车相依”虽仅四字,但说解却有颇多分歧。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注解《左传》的书籍,它在注释中云:“辅,颊辅;车,牙车。”自是之后,古今注本多沿袭此说。其中《古代汉语》就是一例,它把“辅”释为“面  相似文献   

6.
“乡井”一词,按词典释义,“乡井:〈书〉家乡。”(《现代汉语词典》)“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辞海》)成语词典在解释“离乡背井”(或“背井离乡”)时,也都清清楚楚地写道:“井,家  相似文献   

7.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权勋》:“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东汉高诱注云:“车,牙也。辅,颊也。车辅相依凭得以近喻也。”《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杜预注云:  相似文献   

9.
汪磊 《西江大学学报》2001,22(3):36-38,4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和文学语言等方面,试图对”辅车相依”一语中的“辅”、“车”做出更加合孚原文和逻辑的解释,认为“辅”、“车”的意义都应同车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八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第四八二页是这样解释“轻裘肥马”这个成语的: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 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剥削阶级的豪华生活。  相似文献   

11.
“捉襟见肘”一词“见”字的读音,《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未见新版),《新华成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均注为“xiàn”;且《汉语成语词典》在解  相似文献   

12.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13.
略说语感     
“语感”这个词见于夏丏尊、叶圣陶著《文心》(1934年)一书,虽然人们经常说,经常听到,但是《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补编》、《辞海》、《辞海增补本》、《辞源》、《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均未收列。只是《汉语大词典》有个简单的解释:“对语言的感觉”。专论语感的文章也非常罕见。邢公畹先生曾说过语感是对语言的感性认识。这个定义较宽,不仅包括感觉,还包括知觉和表象。语感属于语言心理,我们认为主要包括语  相似文献   

14.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修订稿)语词分册331页解释“六尺之孤”说:“古指未成年的孤儿。《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376页照搬此说。 其实,“六尺之孤”不是出自《后汉书》,而是出自《论语·泰伯篇》,原文是:  相似文献   

15.
七情论略     
“七情”或“七情六欲”,《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都没有收录,其实这两个词不仅由来已久,而且至今还是很常用的。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一书里,就记载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汉代,也有人说成是“六情”,班固的《白虎通》和《汉书·翼奉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音读的字书。汉字是汉语的载体,从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一特点来说,它又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全面收录东汉许慎前上古汉语词汇的集大成著作。那么,关于饮食词汇,《说文解字》也系统地反映了周秦及两汉期间的饮食词汇面貌。本文以"饮食"义为纽带,贯通《说文解字》始终,以整体认知的角度去审识《说文解字》饮食词汇的特点。其特点表现为三方面:时代性、广义性、形体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潘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书上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时用到了"坚忍不拔"这个词,而办公室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说,书上错了,应该是"坚韧不拔"。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发现"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坚忍"在《辞海》与《辞源》中都有收录。"坚韧"《辞海》(1989年版)中并未收录,《辞源》中也未曾见。《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四版)只收录"坚忍不拔"。《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解释"坚韧不拔"时认为:"也作‘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18.
“侠”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说文解字》对“侠”的解释为:“俜也,从卜,夹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用徐铉云:“任侠者,挟负气力以任事自雄也。”关于“侠”的评价,在司马迁以前,只不过见于片言只语中。可以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对“侠”进行大力讴歌并为之作传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辞源》、《辞海》在解释“杀青”一词引用《后汉书》“李贤注”时,因断句不当而造成歧义。又由此衍生出有人认为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错误解释为正确解释。其实,只要对“李贤注”作重新标点和理解,以上两个问题则迎刃而解,“杀青”词义也就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魏晋乐府民歌《木兰诗》作为古文学的典范作品被选入全国通用的中学课本。文章热情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聪明睿智和勤劳勇敢,真实地塑造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不朽形象。这是一篇传唱千古的优秀篇什和艺术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文中“扑朔”一词的释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不得其确诂。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注为:“扑腾,跳跃的样子”更是隔靴搔痒,无关本旨。而现有的字典、辞书、(包括最新的《辞源》、《辞海》、《汉语成语词典》)以及文选注解,与课本注解—脉相承——蹈袭旧说,习焉不察,用讹传讹,贻误后学不浅!我们认为:“扑朔”一词的正确解释是——毛发蓬松披垂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