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散打预赛于4月18日至23日在香港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400名武术散打运动员会师香港,在预赛中角逐132个决赛席位决赛将于今年8月在广东举行。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武术散打预赛于 2001年 4月 18日- 23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来自全国 38个省、区、市和行业体协及解放军等单位的 4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参加了比赛和工作。这是在香港举办的第一次全运会,显现出非凡的特殊意义,有关各方对于此次比赛的意义、组织工作和影响均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 开天辟地第一回   在香港举办如此规模,如此重要的全运会比赛是香港开天辟地第一回,而要数出此次比赛的“第一”,还可以列出许多。比如:它是香港自开埠以来的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是…  相似文献   

3.
王涛 《中华武术》2001,(6):12-13
4月18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的九运会散打预赛很符合一档电视节目的名字——“风格传播”,运动员不仅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性恪,相反极尽张扬。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件好事,正是迥异的性格才能造就多元化的比赛风格,才能造就武术散打的明星,也才能有如下的人气排行榜。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据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点,结合从事散打专项训练的实践,探讨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最重要的力量、速度、耐力运动的训练方法,结合当前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安排体能训练的必要性;体育院校和各省散打队安排体能教练员的必要性,这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海彪 《精武》2003,(5):32-32
中国散打国家队与泰国泰拳国家队共交手三次,首次广州之战以散打5比2战胜泰拳而告终;第二次曼谷决战,泰拳以4比1大胜散打,还以颜色;第三次,双方又在广州交手,散打以6比1再胜泰拳,从而在三届中国散打VS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中以2比1获胜,打破了泰拳“五百年无敌手”的神话,散打在国际武坛亦名声大振,许多国家都纷纷开展散打运动,学者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6.
体院(校)散打专选学生在实战中恐惧心理的产生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年散打专选班教学和训练,发现散打专选班部分学生平时训练刻苦,技、战术掌握也较好,但在教学实战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心理,甚至不敢上场,较为严重地影响散打教学和训练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探讨散打专选班学生在实战中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从而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并提出了一些消除或降低恐惧心理的方法,以便促进和提高散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武术散打训练对人体无氧工作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海 《体育科学》2004,24(10):69-70,80
为探讨散打训练对人体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对40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散打训练学生进行Wingate无氧实验。结果表明,武术散打训练可提高人体无氧功率能力,加快运动启动速度;用Wingate无氧实验评价时,前10s无氧功率值的高低比其递增的幅度,更能反映散打训练效果;30sWingate无氧实验主要反映出散打训练对人体无氧功率的影响,而对无氧能力的评价不明显;Wingate无氧实验对评定散打训练效果和水平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运会武术散打半决赛技术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十运会散打决赛有关运动员技术动作统计发现,竞技散打对“金牌”的争夺完全步入了功利主义的单向度发展轨道。研究认为,竞技散打应有的未来走向应是:规范并全面掌握散打动作技术;完善散打技术体系,建立不同的训练网络层次;强化科学系统训练,全面提升教练员、运动员素质;同时,修改竞赛规则,完善裁判法,提高其竞技性与观赏性,以使竞技散打向既要考虑“金牌”,又要充分体现武术文化精髓和特色的辩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蚊子 《精武》2005,(1):8-11
2004年。对于散打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说是忙忙碌碌、东征西战的一年。也是充满等待的一年。这一年。连续举行四年的“散打王争霸赛”没有延续。让热切期盼的散打爱好者和运动员收获了失落;而两年一届的全国散打锦标赛。又让全国三十几支散打队重排坐次。同时确定了新老运动员的浮沉;第二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是一次世界级的散打对抗。扩大了的参赛队伍,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是散打运动赛事繁忙的一年,中国散打先后经历了美国职业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世界各国搏击术的挑战,并频频高奏凯歌,借此吹响了中华武术进军奥运的号角。散打这一集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攻防理念;变换莫测,简捷实用的技术;以及远踢、近打、靠身摔的风格,正逐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此,我向大家介绍一种具有“攻守兼备”作用的腿法——侧踹腿。  相似文献   

11.
散打运动员训练量监测与评定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男子散打运动员血尿素氮、血红蛋白、血睾酮、皮质醇、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认为大运动量训练后,散打运动员优秀组血尿素氮值明显低于一般组;散打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值明显变化,说明肌酸激酶是评价运动量的敏感指标;乳酸脱氢酶也是评价散打运动量的敏感指标;血睾酮变化不明显,说明血睾酮不是评价运动量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武术散打的武德和行为规范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军  解勇 《体育学刊》2002,9(5):65-67
结合日韩武道精神,分析了武术散打武德及行为规范的现状,认为重订武术散打练习的行为规范以重建散打运动的武德,是发挥武术教育培养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指出重订行为规范应注意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确立现代价值目标,提倡新时代“忠”、“礼”精神3个方面;制定了“武术散打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传统武术散打和现代武术散打的区别,分析传统武术影响下如何使散打得到创新。提出《散打规则》应新增连续使用单个传统动作分值;增加传统发力类武术动作分值,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力求使散打吸收和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使其更具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科学化选材的内容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运动训练日益科学化、规范化的今天,如何对散打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已越来越成为诸多教练员及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首先从对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的几个不同阶段的划分入手,提出了不同阶段的选材要求;其次提出了建立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常模”,认为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模式特征,可以对武术散打的科学选材提供目标和方向;最后提出了对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时应借鉴和参考的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的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散打项目从1978年开始试验,到现在已经28年了。这28年中,中国散打的水平逐渐提高,散打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散打,接受散打,喜欢散打。中国散打也逐渐走出国门,扬威世界。  相似文献   

16.
后奥运时期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奥运会之后中国散打运动的发展进行研究与思考。认为中国散打在一味追求西方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强化了散打的体育属性,而忽略了自身应具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遵循西方体育竞赛模式下,发展将举步维艰。武术散打运动走大众化之路,才是其发展的平稳之道。  相似文献   

17.
对宁波市高校有关的武术教师、学生、散打场地、和器材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多数学生,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防身自卫本领为选择散打课的主要动机;调查还发现:武术教师的散打技能及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欠缺,还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高标准要求,整体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武术散打课程所需的设备和器材种类较少,与之相关的是教学只局限于现有状态,内容单一,尚需要高校教育界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2,(8):33-38
中国散打对美国拳击,中国散打对欧洲自由搏击,中国散打对泰拳,中国散打对空手道,对胎拳道,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散打“南征北战”的消息。从2000年,中国武术协会和国武公司主办的散打王争霸赛周周上演精彩战例,散打高手们在擂台上展示了中国武术的技击妙招,令国人大饱眼福。中国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散打发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社会文化学理论对竞技散打项目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旨在论证目前散打出现边缘化趋势的原因和阻止这一状态延续的方法与可能.结论是.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重新整理散打的思路,确立散打的理念,再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包括修改现行散打规则、开展散打商业赛事在内的一系列行为设计的可行性,以期保证当今散打项目能够有序、健康地发展,并重返此类项目的领军位置,为将来有可能形成的"大散打"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中国的男子散打运动赛事频繁、火爆异常,正在大步地走向世界,走向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而女子散打运动则刚刚起步。前不久,在大连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上,女子散打终于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的武术散打运动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