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宁 《新闻界》2006,(3):104-104,125
何谓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对新闻侵权行为的定义是:“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新闻传播工具。以故意捏造事实或用失实报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合法权益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的生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按照民法理论和实践,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中的一般行为,但有其特殊性。新闻侵权除具备一般侵权的构成要件(即,侵权损害事实、加害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闻有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行为能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以外,还具有特殊要件,即,侵权行为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作品刊播于新闻媒介并公开发表、刊播新闻作品的新闻机构具有合法性、新闻行为在新闻活动中有过错,同时具备上述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才构成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害人身权与财产权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又以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尤甚。我国目前并未出台专门的《新闻法》,在《侵权责任法》中也未对相关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因此在发生新闻侵权行为时仍要适用《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定,忽视了新闻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导致对相关纠纷解决不当。为解决相关认定不清的问题,本文从侵权主体、侵权客体和侵权行为具体表现形式三方面来解读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按照民法理论,新闻侵权属于民事侵权中的一般行为,具备一般侵权行为四方面的构成,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的行为;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侵权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权利和利益的行为。新闻界学者们对新闻侵权内涵的不同界定反映出了新闻侵权的某些共性:侵权行为的加害人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侵权行为发生在新闻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新闻界和司法界所关注的新闻纠纷、新闻诉讼事件有增无减,其中以“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作为内容占大多数。所谓新闻侵权,在《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中心)中法律概念为:“新闻侵权,是新闻机构或个人利用新闻作品,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并对新闻侵权的形式亦有明确的界定:(一)内容严重失实;(二)评论严重不当:  相似文献   

5.
新闻侵权属于侵权行为范畴。我国《民法通则》等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第三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理论上,以侵权行为的构成是否具有过错的要件为标准,将侵权行为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纵观我国法律,并未对新闻侵权做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从目前都市报遭遇的新闻官司看,侵害名誉权是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因新闻传播引发的民事侵权行为,常见的有诽谤、侮辱、传播隐私等.新闻媒体在刊发广告、销售产品(如报纸)等与新闻传播没有直接联系的侵权,一般不认为是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8.
臧东娥 《新闻传播》2004,(12):56-57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侵权     
牛淑贤 《青年记者》2007,(22):31-32
新闻侵权的含义(一)新闻侵权的概念特征对于新闻侵权的概念,学界说法不一。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的《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李阳熙 《新闻窗》2011,(5):40-40
避免新闻侵权已成为现代记者采写新闻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我们国家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主要有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著作权等等,在这些侵权行为中,侵犯名誉权的案例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1.
侵权行为是现代法治社会所禁止的一种非法行为,这种行为首先破坏了法律的某种规定,譬如,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侵害了不该侵害的权益等,同时,侵权行为又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迦人为此应承担赔偿的责任。新闻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作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增多的新闻侵权纠纷和新闻侵权诉讼,如何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入手,明确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我们合理处理新闻侵权行为,减少乃至消除新闻侵权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认为,新闻侵权有四个要件构成,本对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宋义 《新闻前哨》2003,(9):21-22
新闻机构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由于过错使他人的合法权利因新闻传播而受到侵害,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的行为就是新闻侵权。在新闻侵权中,主要涉及到人身权、财产权和知识产权。这些侵权行为,都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行为侵权。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是侵权的主体。在这里,我们要谈另一种行为侵权,那就是对新闻媒介进行新闻传播自由权利的侵犯。 我们知道,新闻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过程,它包括新闻采访、新闻编辑和新闻发布三部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侵权中,社会新闻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新闻在一些人眼中往往与“小道消息”、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划等号,这种对社会新闻的错误认识极易造成侵权行为的发生。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新闻法》,但在许多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新闻侵权的认定。所以,记者在具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5.
徐琼 《新闻前哨》2004,(2):42-43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报道对象在经济或精神上蒙受损失,产生负面影响,就称之为新闻伤害。所谓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一般认为,构成新闻侵权包括以下四个要件:新闻违法行为的存在;违法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为新闻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智能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面临新挑战。由于智能新闻本身的特殊性使其独创性的判断标准难以确定、作品法律属性模糊以及权利归属存在争议,进而导致司法实践中智能新闻著作权侵权案件认定的困境。鉴于此,应在非单纯事实性智能新闻作品可版权性的前提下,明确智能新闻独创性的认定标准,厘清智能新闻著作权由智能软件的媒体使用者享有;借鉴转换性原则,对著作权法合理使用中的兜底性条款予以司法解释;同时,借助区块链优化版权登记,从技术层面规制智能新闻侵权现象。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区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网络社区中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同一般的网络侵权行为相比较,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行为在行为的表现模式、受害的范围以及责任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的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但对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责任如何适用法律还需具体明确,有些制度规定明显不足,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传媒与社会的冲突日渐增多,呈上升趋势的“新闻官司”刺激了新闻侵权的研究。2004年理论界对新闻侵权问题的讨论依然很热烈,相关的论文也最多,研究内容涉及各种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侵权的损害赔偿、新闻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及如何防止新闻侵权等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侵权诉讼案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正确分析新闻侵权行为的产生原因及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新闻报道到底怎样才能算得上侵权?新闻侵害名誉权责任认定如何划分?一般侵权行为是按照损害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行为人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四个构成要件来认定的.然而,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所以,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需考虑两条,即行为人有过错及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