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的《师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脍炙人口的名言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然而,树大招风,名高多涛,批评之声时有所闻;遗憾的是这些批评很少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2.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韩愈大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至理名言。下面从对一道习题的解法说起。  相似文献   

3.
1200年以前,中唐的韩愈(768-824)作了一系列震聋发聩的文章,其中之一就是《师说》。从表面意思来看,《师说》是讲有关做老师的道理的,其中讲了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讲了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有过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  相似文献   

5.
韩愈在其流传久远的《师说》中,公开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一个新奇大胆的观点。对这个与传统教师论大相径庭的观点,育人深表赞同,认为:“在教师论中这是独僻蹊径的卓越见解”(杨荣春《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有人则在肯定之后略存阙疑:“怎样理解韩愈这个关于师生关系的新观点,还需进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韩愈说这话时只有三十六岁。我对这句话不仅佩服,而且喜欢——虽然我今年虚岁三十八,比当年的他年长两岁。这句话总让我想起一位学生,这位学生就像这句话一样,虽然朴素,但有一种独特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要有新观点。文章有了新观点,不人云亦云,读者才会买帐。因为读者讨厌的是陈谷子烂芝麻。那么,如何才能使观点出新呢?逆向思维即反弹琵琶可以出新。这点古人早已知道。比如,在一般人看来,老师的水平要比学生的高,可韩愈不一概而论,他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现在读来仍一新人的耳目。今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过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  相似文献   

9.
李镇西 《班主任》2012,(5):63-65
正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虽然这四个字的最初意思并非指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而是指教育者本人教与学的互相促进),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些似乎都只是关于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10.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夜读韩愈的《师说》,两年前课堂上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节平常的课。在讲到“尴尬”一词时,我问孩子们:“‘尴尬’是什么意思?谁会用它说一句话?”孩子们的回答很完美。虽然教材要求“尴尬”一词只识不写,但我出于习惯,还是作了简单的提示:“‘尴尬’两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尴’是由‘九’和‘监’组合而成,‘尬’是有‘九’和‘介’组合而成。”说罢,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字。  相似文献   

11.
一段话,两个观点?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这段话中,韩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圣人无常师。"并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事以论证之。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师理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儒家的道统出发,阐明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他"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则体现了他以学问为本、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些看法至今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师者     
深夜改完作文.我走出房门,在院子里抬头看看星呈,听听早起的鸟儿灵舌鸣啭,我欣慰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比鸟儿鸣啭得更优美。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作文比我中学时代的作文远为出色。每次讲解韩愈的《师说》,我都要着重强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文化意义,并以自己比学生天资差为例,鼓励他们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学习的场所,是促使师生共同发展的舞台。面对新变化,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构建师生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一、确立正确的师生观韩愈在的《师说》一文中说:"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信息源多元的情况下,学生已知的知识是无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5.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这一名句,在知识信息化、资源化的今天,尤其显出其蕴含的真理性。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他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师道尊严”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  相似文献   

16.
少年韩愈     
墨水 《初中生》2008,(6):14-1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是书,伟人是榜样,世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身边的人都是你的学习对象。——题记韩愈的《师说》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并不是只有那些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者才能为师,其实你身边的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正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相似文献   

18.
《师说》是韩愈在当时“师”和“道”衰落不堪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吐槽”。韩愈通过“吐槽”针砭时弊,宣泄愤怒的情绪,发出时代的强音。他以缜密的逻辑、机智的构思、丰富的手法打造了高段位的“吐槽”。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人人可为师”的先进“师道”观。《师说》是一篇蕴含韩愈伟大智慧和崇高人格的高段位“吐槽”名篇。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历来以基本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不能把学生仅仅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适时地调动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完成知识的转化,同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得到人格的升华。 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说明教育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必须随时随地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工作,通过成功的教学实践,使课堂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 我在讲授《石壕吏》一课时,一改以往…  相似文献   

20.
天地君亲师     
邹志威 《师道》2003,(6):3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三年前,我还在为了应付老师的抽查摇头晃脑地背诵韩愈的《师说》,那时候的三尺讲台离自己委实遥远,老师站得比神龛还高。小学时曾有老师称我出生于书香世家,乡邻亦赞扬我家家风好,想必是因为我家老师多且由来已久。据爷爷讲,我曾祖父是晚清秀才,教了一辈子的私塾,教的大抵是《四书》《五经》之类;爷爷念过几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解放后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二叔二婶倒是上过正式的师范院校,想来平素不乏“红袖添香夜读书”之举;此后姑姑和大姐亦相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