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育生活化是我国德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实践的要求。当前学校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政治化明显,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成为一种空洞和抽象的口号,脱离学生实际,道德教育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的教师甚至有意回避学生在生活中的种种  相似文献   

2.
李宏亮在《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传统的德育观奉行“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将德育置于智育之上。这一工作思路是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业发展视为两个独立并行的体系,对学生先进行道德教育,然后以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去约束其言行。这种简单、机械的割裂必然造成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生活的脱节。  相似文献   

3.
生活德育,就是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郑兴 《文教资料》2006,(22):4-5
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而德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灵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从学生的需要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海瑞 《教书育人》2009,(11):91-92
道德既是一种外在规范,又是一种内心信念。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德育中仅仅将道德看作是外界强加给学生个体的外在规范,以至在德育中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自觉意识的培养,致使很大一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阶段,并没有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自觉转化为道德行动,造成德育成效不高。因此,道德教育要想促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就必须要养成个体的道德自觉,激发个体源自内心的道德需要,丰富其道德情感。而这一切又必须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学生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  相似文献   

6.
顾芸 《考试周刊》2024,(21):46-49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道德教育要与智育同步,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一名能够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将好的思想品德进行传播,用好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格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语文教育在道德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道德教育的开路先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德育无形中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专业化的潮流中,德育教师专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议题,但建基在"道德知识"上的德育教师专业化却无法让德育教师获得道德知识,实现其教授之职。这一悖论的存在源于道德知识的特殊性,道德知识并非科学、技艺般的知识,而是人的理性品质,即实践智慧。因此,需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规定性上慎思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并认识到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简单地托付于专职德育教师来解决。否则,现代分工化、专业化的潮流势必让人们遗忘道德教育乃共同体事业之观念。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实践,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到音乐艺术之中,以"乐"进行道德教化,让道德教育在音乐艺术欣赏中完成,可能是解决广泛存在的德育困惑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全校师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指导、矫正和重塑的功能。然而在现实中,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无形中发生着异化。回归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和内心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内涵,规范并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相似文献   

1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在语文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怎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适时适宜适度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提高品德修养呢?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一、挖掘文学作品的道德因素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都渗透着道德教育的思想。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无不影响着学生精神脊梁的构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网络环境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新挑战、社会多元化带来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消极表现加剧诚信危机三个造成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提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即文化德育,阐述了文化德育的习俗型德育、专业型文化德育、创业型文化德育三个内涵层次,指出文化德育以社会文化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通过文化背景的熏陶对学生德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塑造和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德育面临重大转型。要彻底改变德育低效局面,必须从理论转型、目标重构、内涵深化、资源拓展、渠道分化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变革。实现德育转型,关键是要消除道德教育“外在化”,让德育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唤醒个体道德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一、突破道德伦理危机,拓展生活德育内涵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伦理危机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社群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传统的伦理观念正被各种时尚解构,而随经济发展所自然产生的,以及从西方引入的观念并不足以构建一个积…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块就是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并不容易。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不易接受单纯的道德说教,如果历史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历史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历史德育教学就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那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教育目标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教书育人,培养出好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甚至是高分低德的人才。可见,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新的德育方式势在必行。在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多元化的校园的现状下,我认为德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在语文课堂上促进道德发展。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何谓道德判断力?我认为它是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及其价值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识别、取舍、整合的高级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的道德情感与心灵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是一种暗示性的教育方法。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是道德与法治课,运用情感陶冶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融入情境,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我们要大力提倡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运用这一德育方法。本文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合所查阅的参考文献,分析情感陶冶法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能够深化艺术内涵,发挥艺术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策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主题班队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主题班队课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形式,以真实的道德难题思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走进生活德育现场,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道德品格。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多地挖掘学生周围的道德难题,并以此为中心展开系列道德难题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并形成需要的道德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马光  高小宽  吕亚慈 《考试周刊》2014,(59):150-15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新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不相称,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将法律法规的学习、关爱生命教育、社会道德意识教育融入到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