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2.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陈衡哲是中国现代进入女作家创作之林的第一人。她于1917年在任叔永、胡适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发表了白话小说《一日》,而现代文学史公认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年才公开登载。本文认为,陈衡哲《一日》的价值并不仅仅限于线性时间维度上的最早。从中国小说流变史的视角看,这篇作品在取消情节、刷新语言、文体间的渗透等几个方面对古典小说体式进行了尝试性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明清白话小说代表了白话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从语言文字使用方面来看,明清时期白话文发展已成熟,小说语言反映了当时文字使用的真实情况,可以为当代大型语文词典的编撰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从词语书证滞后、词语没有书证、词语失收三个方面探讨《石点头》对《汉语大词典》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渔和艾衲居士是清代最出色的短篇白话小说作家。《十二楼》及《豆棚闲话》是清代短篇白话小说成就的最高代表。二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征,使其作品都体现出一种"社会反论";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态使他们的"反论"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7.
《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  相似文献   

8.
明清白话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有书证偏晚的现象,本文以《大词典》第一卷为例,对其中的26个词条从明清白话小说中补充一些更早的书证用例。  相似文献   

9.
明清白话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有书证偏晚的现象,本文以《大词典》第一卷为例,对其中的26个词条从明清白话小说中补充一些更早的书证用例。  相似文献   

10.
明清白话小说可为汉语词汇史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本文利用几部白话小说弥补《汉语大词典》中所引书让较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关于《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金学观",而要全面了解陈独秀的"金学观",则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之争"说起。尽管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在《金瓶梅》乃至其他小说的评论上多有分歧,但他们以白话小说为教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明清白话小说的传入对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读本是江户时代的一种小说体裁,读本中有很多作品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模仿,被称作"翻案小说"。《梦应鲤鱼》是上田秋成作品《雨月物语》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由中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薛录事鱼服证仙》翻案而来。《梦应鲤鱼》与《薛录事鱼服证仙》在情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语言、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叙事方式上又保留了日本文学的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体包括散与韵两部分,散(即小说)是主导体,韵是辅助体,曹雪芹选择白话小说这一俗体,与宋代以来的欲体作家遭遇及心态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后的作用更重要。由于逆逆性不彻底,曹雪芹既想“按头制帽”,又想“揣大家高唱”,导致自相矛盾,这点在诗上表现尤为突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白话的成就和运用的韵的矛盾,预示了白话体的兴起和体走向纯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颇有创新性地提出了新概念、新观点,即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人物板块结构有四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口字型、吕字型、品字型、器字型,并通过举例论述了《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是这四种类型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自1918年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关于《狂人日记》的研究不仅角度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文章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入手,对《狂人日记》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促进《狂人日记》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20.
窦莎莎 《文教资料》2011,(13):16-17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创作意图、语言风格、叙事艺术等方面比较中国白话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日本江户读本小说《江口侠妓愤薄情怒沉珠宝》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