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所谓社会适应行为,是指相对于个人年龄与文化背景条件,对其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儿童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一些生活自理、动作和动作协调、社会交往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了了解和掌握目前广州市3-6岁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分析比较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探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笔者特展开了本项研究,旨在为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社会》明确要求,课程需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的主体人格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通过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下面就《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一、培养学生参与的能力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参与能力会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层次性。只有建立在他们自己能观察到的、感  相似文献   

3.
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目的 所谓社会适应行为,是指相对于个人年龄与文化背景条件,对其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的期待。儿童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必须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一些生活自理、动作和动作协调、社会交往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为了了解和掌握目前广州市3—6岁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分析比较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探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笔者特展开了本项研究,旨在为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儿童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儿童人格的形成过程,它包括个性化与社会化两个侧面。社会化是个体获得态度、价值、需要、交往技能及其他能使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品质的过程。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对,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获得独立的过程,即所谓自我确立、自我形成的过程。个性化强调的是个体的需要、特征、独特的权利、个人发展、自我实现、个体在世界上的唯一性等等。社会化与个性化作为人格发展的两个侧面,具有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观强调人的全面均衡发展 ,即人不但智力要发展 ,人格、品德、身体等也要得到健康发展 ;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有自我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使教育者必须站在人自身的发展这一角度来思考问题 ,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以及采用何种培养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心理学多年的研究表明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与发展道路上、情绪智商 (EQ)的作用很大 ,而EQ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小培养。因此 ,家长对幼儿进行EQ教育 ,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能为其今后的健康发…  相似文献   

6.
周兰芝 《考试周刊》2015,(44):172-173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献查询结果表明,研究较为集中在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方面。西方研究结果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特征基本表现为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冲动性、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易受他人暗示等,听觉障碍儿童的社会情感很不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听觉障碍儿童心理成长。认识并掌握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这些特点与规律,有利于因势利导,做好听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这方面工作需要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需要家庭、社会及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更需要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人格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职业劳动中所必须具备的稳固的职业品质特征及其行为倾向的总和。教师以个体的人出现时,具备各自的人格特征,当他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独特社会职能时,其人格就与整个教育过程发生联系,形成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往往通过他的教育态度及相应的教育方式反映出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率、社会态度、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彼得洛夫在《论人民教师的威信》书中指出:“在教学与教养过程中涉及到儿童的整个人格,所以教师自己也是以整个人格来与儿童接触的…  相似文献   

8.
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的同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是德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所谓社会适应性 ,是指德育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与社会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也就是说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个体适应性是指德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个体品质发展需要 ,适应其年龄特征、个体特点和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和引导 ,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品质 ,使其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坚持高校德育的“双适应” ,是为了实现德育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个体人格完善的双重使命 ,二者缺一…  相似文献   

9.
梁焱萍 《西藏教育》2011,(10):17-17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当中产生的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高中阶段是个人人格逐步完善的时期,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定型。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必须发挥“育人”的作用,在强调政治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以分数给学生定位的错误人才观,  相似文献   

10.
大学教育本质上在于从思想上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教育不是基础教育,它具有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人发展的双重目的。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个人的发展主要是个人的思想发展。个人的发展,需要基于个人的道德规范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教育在这一前提下,具有相似性和统一性,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在社会发展这一前提下更加注重个人思想的发展,个人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小学儿童创新人格发展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创新人格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可了解到小学儿童创新人格的发展存在着显的性别差异,不同儿童之间有其独特的创新人格特征,并且受到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影响。为此,作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渗透创新人格教育开设创新人格教育的课程,树立多元化的创新人格发展观,建立学生创新人格档案等。  相似文献   

12.
发展创新人格教育 ,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 ,可了解到小学儿童创新人格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 ,不同儿童之间有其独特的创新人格特征 ,并且受到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影响。为此 ,作者提出了四点建议 ,包括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渗透创新人格教育开设创新人格教育的课程 ,树立多元化的创新人格发展观 ,建立学生创新人格档案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加入WTO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深入地发展和完善 ,社会生活将发生更大程度、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剧烈变革 ,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竞争 ,多彩生活方式的展示与诱惑 ,要求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个体和群体必须学会自主选择 ,成为自由自在、自主自觉的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学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倾听社会对主体人格的这种强烈呼唤 ,在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教师的主体人格是由教师自身自觉能动的教育教学实…  相似文献   

14.
现在各国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如何改革旧有的教育模式,使其适应社会飞速发展需要的挑战,其中幼儿教育是重要的一环。为此,幼教工作者、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光凭智力开发,并不能将儿童培养为21世纪的有用之材。要使他们步入成功之路,必须从小抓起,有意识地从知、情、体、人格等多方面进行培养,使儿童在心理、生理及智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其中人格培养至关重要。英国的幼儿工作者在这方面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一种弘扬和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符合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需要,就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竞争能力,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所谓创造力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不仅局限于一般的智力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结构中其它因素的制约,因此,人格因素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教师只有认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才能科学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其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要从培智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及课程发展需要出发,构建智障儿童的有效教学,以促进智障儿童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乐学、学会、学好.  相似文献   

18.
教育始终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事业,追求由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一种可能生活。教育“不是选拔适应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应每个儿童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具有传递文明,开创未来的社会功能和历史责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具有研究性、继承性、前瞻性。学校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用理性去思考新问题,用实践去回答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手段等。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动力的功能;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教育则是爱的归宿。一位外国著名教育家也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因此,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做好班主任工作。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准则。而关心爱护学生,首先要把爱放在首位,把教师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家庭及学生的性格脾气,有针对性地因人施爱。实践证明,凡是被教师喜爱、表扬、鼓励的学生,一般都能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20.
个案工作方法通过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手段,为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失范和社会功能失调的学生提供心理调适、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摆脱困扰,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潜能和现有的资源,建立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进而达到个人和家庭的良好福利状态,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具体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