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语文教育是以言语为基本内容,提高人的言语生命素养的学科教育。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这种蕴涵着人的生气与活力的言语,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  相似文献   

2.
言语、文字的鲜活,无不来自于生命的灵气,生命的灵动。人有怎样的生命状态,就会有怎样的言语人生;而一定的言语状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或促进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4.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5.
人的言语动力寓于“言语生命”“诗意生命”之中,其心理根源是想象力、游戏精神。 想象力本是人的生命的特征和智慧的象征,是植根于人的生命基因、生命结构之中的。就跟一棵树只要伸出了胚芽,无须教它怎样成长自然就会抽枝长叶一样。从认知的层面看,想象力与儿童思维特点有极大的关系;从精神的层面看,则同样与儿童期的审美感知和“游戏”有关。游戏,是人的生命历程中对自身精神发育的一种成全方式,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对人的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首先是对想象力和游戏精神的养护。  相似文献   

6.
没有灵动就没有生命,在生命灵动与人类教育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类社会的教育,首先着眼于人的生命的灵动,其次也着眼于物的生命的灵动。良好的教育,必然凸显出生命的灵动。教育就是要把生命的自然灵动转变成生命的自觉灵动,尤其是人类生命的自觉灵动。教育一旦回归到人生乃至生命灵动的本真,教育的现实才不会变得那样严峻。  相似文献   

7.
语言运用的实践,是鲜活的,灵动的,富有勃勃生气的,是与人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应该基于孩子生命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理解。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培植言语生命,顺其自然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并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积极主动的发挥,言语生命得到尽情的绽放。因此,要还原言语生活,敏感言语感受,丰富言语体验,让学生言语生命鲜活自由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非常喜欢荷尔德林的这句诗,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道出了生命的一种本真的、自在的状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禁要问:本真的教育对多彩的生命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是唤醒、放飞?还是抑制、羁绊?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人类言语生命的接力。教师的角色是十分多元的,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是学生的长辈,也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忘年交、受惠者……不了解这种多元性,以为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定当不好教师,尤其当不好语文教师。将学生视为言语生命互助、互动、互惠的伙伴和朋友,才能拥有平和、雍正的心态,才能感受到作为语文教师的成长与收获的愉悦。语文教育,是人的归属性、指认性教育。言语属性,是人的物种特性。语文教育,使人对这一生命特性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产生了言语依赖和崇拜,形成审美、精神创造和文化承传的自觉,即具备…  相似文献   

11.
非言语评价指用表情、身体姿态、语调语气等非言语方式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用微笑点头表示赞同、摇头摆手表示反对、瞪大眼睛表示惊奇等。与有声语言相对应,学校生活的师生交往中,这种非言语评价的使用最简便、最频繁,也最有效,具有其他评价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教育评价是教和学互动的过程。非言语评价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语调语气等暗含的期待,对学生间接评价,作用是吸引学生注意,调整学生行为。这种方式的评价有三个特征:1.一定的无意性。人的面部表情、体态等多数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的自发自然行为,生气时皱…  相似文献   

12.
詹万生 《中国德育》2004,(10):75-75,80
翻开尚晓梅的书稿,“让生命灵动”五个字映入眼帘。我立刻被这本书的主题词或者说是核心概念吸引住了。“让生命灵动”,多么鲜活的、富于灵性的、充满活力的、蕴含丰富情感的、具有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作为教育理想,“让生命灵动”是一个青年教师从心底涌动、喷薄出来的对教育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的灵性之光;作为教育理念,“让生命灵动”  相似文献   

13.
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由于是对言语生命的顺应和养护,对学生内在言说欲的唤醒和激发,因此,对他们言语天性、潜质、个性等的辨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不可否认,多数教师在辨析上有困难。这体现了长期应试写作教育对写作主体的忽视导致语文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今后这样的教师恐怕不能算是称职的语文教师。因为这一能力是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是人类言语生命的接力,教师的角色是十分多元的,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是学生的长辈,也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忘年交,受惠者……不了解这种多元性,以为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定当不好教师,尤其当不好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6.
<正>一、生命灵动的生物课堂的含义所谓灵动的生物课堂,就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学会自主学习。叶澜教授说:"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作为最具生命性的事业,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更是基于生命的需求。"可见,生命灵动的  相似文献   

17.
写作不应成为折腾学生的事情,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低效以致反效,主要和动力定型有关。我国现代写作教育确立的写作应用性、实用性目的,使写作成了一项纯粹的社会化、功利化活动,与学生言语生命自发的言说欲背道而驰,成了人的言语生命诉求的对立面(从人类学的观点看,人是符号动物、言语动物,人的生命即言语生命。  相似文献   

18.
关注、思考与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向。教育的原点是人的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而教育现实是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教育的出路就是要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敬畏鲜活生命,重构生命课堂,引导生命实践。  相似文献   

19.
李茜 《教师》2014,(21):104-105
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人"这一独特的生命体有了更多的关注。生命化教育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凸显生命的灵动性,开启生命的智慧,享受生命的美好。生命关怀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细节要真正将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来对待。反观当今课堂教学细节,还存在有悖于生命发展的问题:教学细节中生命思想的虚化、"思想感情化"、对学生的假性关注以及无视学生鲜活真实的生命形态等。如何在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  相似文献   

20.
以往语文教学一个积弊是,作品阅读教学关注的都是语言问题,是对语言的解码和编码,漠视人的精神生命。在表现论、存在论视野下,首先关注的是人,是与言语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生命,是言语和生命存在的关系。当前文学作品文本解读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指向言语生命的解读,言语生命解读不仅是解读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