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容解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按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要求 ,它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项。理解主要落实在文句 ,分析综合主要落实在文意上。“理解B”项中包括四条具体要求 :一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三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前三条着眼于文言文阅读语言方面的要求 ,后一条着眼于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分析综合C”项中包括三条具体要求 :一是“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二是“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备考指导]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最常见的有对常用实词、虚词的考查,以及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常用实词,是中考考查的传统考点之一,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文言实词的重点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以《桃花源记》为例:1.通假字。“便要还…  相似文献   

3.
徐家永 《新高考》2009,(Z2):32-34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标志着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热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第Ⅰ卷中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 见实词”,从 词 的 出 现 频 率 上 来 讲 ,“常见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就需要一种能力。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相似文献   

5.
一、明确文言文高考考试大纲要求 在系统复习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文言文高考要求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一)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或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为主.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基本不选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二)具体的考点要求: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6.
【考点扫描】1.总体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能力要求: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翻译;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归纳要点,概括主旨;鉴赏与评价。【备考攻略】高考文言文的复习历来备受重视,对于即将参加2007年高考的考生来说,目前正处于紧张的冲刺阶  相似文献   

7.
林旭刚 《学语文》2004,(6):29-29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是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的一段文章,试题考查内容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以下就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谈谈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应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于实词 ,应注意古今词义不同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古今词义变化的情况有五种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泛指所有的江河。〔2〕词义缩小。如“妻子”…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包括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归纳起来,文言文阅读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大部分。理解部分包括:实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略  相似文献   

9.
【考点阐释】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是阅读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前提和基础,历年高考也十分注重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娟 《快乐阅读》2011,(5):121-121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把握文意。文言语句组成的要素就是实词。实词的数量较多,且用法较灵活,并且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推断实词意思的能力。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命题第一题多是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  相似文献   

11.
依据《考试大纲》,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一般性读懂浅易文言文。所有题目,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信息筛选、文意概括分析、文句翻译和语段断句,都是这总体要求的表现形式。文言文阅读题目是对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让我们先回顾一道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目。  相似文献   

12.
一、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个总要求,分为两方面内容。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 B 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  相似文献   

13.
曹琳君 《高中生》2013,(10):14-15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较广,分值较高,考生的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点要高。  相似文献   

14.
卞娟 《考试周刊》2012,(53):12-12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也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文言文,务求做到字字落实,但由于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即便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读懂全文,做题时只能靠猜测。  相似文献   

15.
冯慧敏 《语文天地》2011,(10):15-18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笔者在品析了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18套高考语文试卷后发现,此考点所涉及的考查内容最为广泛,涵盖了整个文言文考查内容,既有单独的实词选择题,又有涉及重要实词的主观翻译题。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其考查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成为2011年高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16.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把握,都涉及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即是说,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可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是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2005年高考,16套试卷全部涉及。备考文言实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在具体的考试做题中也存在一些容易掌握的破解词义的技巧,这里介绍四点。一、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  相似文献   

19.
蒋文平 《广东教育》2011,(12):14-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是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项综合性考查,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要求采用主观题设题,主要包括文言断句和文言翻译。断句一般设1道小题,赋3-4分;翻译则设2道小题,赋6-7分。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阅读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在这一要求之下,又安排了“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能力层级。在这两个能力层级下又提出了6条具体的能力要求。“理解B”中第一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条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第三条是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