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家、哲学家方东美先生多次主张宗教亦哲学,在宗教和哲学之间走一条融通之路,他以道为超越本体,抓住道的"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特性,构成其机体主义哲学根本。在此道的精神指引下,道家之"道"的内涵表现为道体、道用、道相、道征融为一体。道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展现出道宗、道根、道一、道型、道无、道极的特征。道家之道"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在"贵无"的同时并不"贱有",也就是说,此道用无穷。从本体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看道之性相或道之属性与含德,即为道相,分为两类,一为天然性相,一为人为性相。道征指的是高明圣德的当下呈现。圣人代表了超脱解放的精神和救人救世的精神,使自然"无"为之道和人"有"为之道融会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2.
《史记》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深受司马迁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采用“法天则地”的类比思维,寻找哲学启迪和理性升华,通过公理化方法构想人类社会运行的大道。社会哲学的核心是德配天地,大德与天地同德,并贯穿于礼、乐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和社会思想之中。从自然之序得出人类社会应该有纪序,有纪序就必须有社会规范,“盛衰之道”在于德。希冀天人欣合,载物养生,万物俱荣,人与自然、人与人实现和谐同昌  相似文献   

3.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王艮关于"道 "的思想,打破长期以来"道 "是"君子之道 "的局囿,把"道 "立足于"百姓 "和"日用 "上,坚持自然人性论,赋予"道 "百姓物质生活欲求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又从为学和功夫上对其作了特色鲜明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意在探讨庄子的生命美学。文中首先探讨作为生命的本体"道",指出"道"的性质,"道"产生生命的过程和道主宰万物的"任物自然"方式。接着探讨"体道"人生的实质——精神自由,指出精神的自由实为"无所待"的"游",并进一步阐述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最后探讨庄子对于生死的看法,指出达到"外生死"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倍雷 《美育学刊》2020,11(1):30-38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忠恕之道"思想真谛,阐明了缺失"忠恕之道"的"狼性"市场经济丛林法则将走向极端的思想观点,并力求探究"忠恕之道"与"狼性"市场经济的融合,从而实现让企业由内而外焕发"狼性"。  相似文献   

9.
彝族"三道红"婚俗具有极其浓厚的民族特色,但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出现迷失与偏离。之后,"三道红"传统婚俗完成了"回归"并得到重构,这是支撑彝族社会运行的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的作用。这套伦理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意义,从而保持了其原有的生命力。"三道红"传统婚俗变迁历程的背后,是"三道红"文化自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南泉普愿继承其师马祖道一而又有所发展,提出了"平常心是道"的主张,发明了于日常生活中体会道的存在的修养理论和修养方法.南泉的"平常心是道"修养原则通过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安国对湖湘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在三教合一的时代,理学从佛学中吸收营养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的,其人格的最高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选题立意上,旨在回顾古希腊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并致力于对18世纪的欧洲哲学近况进行深度反思。在参考文献的收集整理中,以回溯历史的方法构建研究语境,以映照现实的方式发掘研究视角,以跨学科整合的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在框架结构的设置上,主张合理地调度章节的命名、排序和层次。在论证方式上,一方面综合性地应用逻辑推理,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发展辩证法体系。在学术规范的持守上,主张遵照学术体例的要求,审慎地运用修辞手法,科学地使用引文标注。  相似文献   

13.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儒学理论是一个以"道"为核心,并逐次展开、实现"道"的系统.就理论本身而言,儒学理论是一个自身完善的系统.可是,儒学理论在与现实政治的相互关系中,它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在调整中,儒学有背离"道"的可能.如果仅在道德修养领域,儒学的价值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好的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中关于"道"与"术"的论述更被誉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最经典表达。在《道德经》中,"道"指物质运行的客观规律,"术"指探索真理的方法论。《道德经》的核心要义在于阐明如何以"道"来承载"术",以促进人的发展。对于学风建设来说,"道"则是学风建设的理念、定位、境界,"术"则是学风建设的方法、技巧、手段。当前,对于如何运用《道德经》中"以道御术"的规律性范式,解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运行方式,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阮籍、嵇康是在魏晋时代生命观念的发展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属于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现,追求一种无为无名的生命境界,这种价值观是在生命的现实与超现实价值之间的痛苦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的视角探讨"道"与美国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中"原力"概念的类似之处。以八十一章《道德经》为例,其中约有三十章的内容与电影表述密切相关,作者从道体论、道法论、道知论和道用论的层面分析、比较东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对西方(美国)影视作品的影响,得出世界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作用,最终趋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是正确技能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关系。技能之"器"与德性之"道"密不可分,"道"寓于"器"又超越于"器"。目前思政课的困境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能力取向及思政理论的落后造成的。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应当是道器相济、专兼结合、构建大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就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称之为"大学之道",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沿用先秦"大学之道"的概念,阐述了他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思想.笔者在研究"大学之道"源与流的基础上认为,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与确立价值观时,应该结合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同一性特质:"无"与"有"的同一;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境界与意义的同一."道"的这种同一性的不同表现又具有其不同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