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香港脱险归来,我于1942年2月5日上午,乘火车从柳州到了桂林南站,出乎意外,一大群朋友已在月台上欢迎我们,其中有田汉、洪深、洪镇、徐桑楚、杜宣,还有新中国剧社的许多不认识的朋友。当时的情景,田汉在一篇文章中作了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2.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 傅光明:老舍去世前一天,从文联回家以后没跟您说过什么吗? 胡絮青:什么也没说,他自己觉得那500多人没有他,700多人也没有他。全国文联斗田汉、夏衍,也没他,所以他才给文联打电话要去。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4.
在编辑工作中,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意识到或未意识到,总会受到某种哲学思想的制约、支配,唯物史观抑或唯心史观,辩证法抑或形而上学……在编辑《夏衍研究专集》过程中,我深深领悟到这一点。《夏衍研究专集》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中作家研究专集之一种。“丛书编辑条例”要求编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资料的编选工作提高到科学研究的水平上来,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作家生平和创  相似文献   

5.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眼里,说到了他,就等于是说到了西藏。从1963年到今年,有15回在世界屋脊留下了他的足迹;有20多个本本记下了他在那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米的磁带上,录下了他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的喘息声。难怪一个又一个藏族同胞说:他是我们的朋友……他叫张小平,汉族,属马,今年50岁,在他27年记者生涯中,像下面这样的历险经历过无数次。“那天下着雨,藏族司机又多  相似文献   

6.
别的说明书我不敢说,这张《风云儿女》的说明书则完全够得上革命文物的资格。因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谱最早就刊登在这张说明书上,国歌就是从这里唱响! 1934年春,上海影坛新成立了一家电通影片公司。这是一个由共产党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由夏衍、田汉负责电影创作,司徒慧敏担任摄影场主任,编导演  相似文献   

7.
中国孩子早恋问题已经吵吵了20来年。在孩子中间开展性教育,家长不便于张口,学校不正面对待。可是,街头巷尾的情侣拥抱接吻不时映人孩子的眼帘,影视小说中恋爱做爱的情节越来越多,互联网、游戏中的性挑逗撩拨着孩子们对异性的好奇心……所有这一切提醒我们: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3月10日,我们就如何办好副刊问题,访问了夏衍同志。我们的话题是从副刊的传统开始的。夏衍同志说:“副刊在中国有很悠久的传统,这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分不开。解放以前,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许多有名的副刊如北京晨报副刊、申报《自由谈》等,都是很重要的文化阵地,在整个革命斗争中,副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级斗争的工具。在反革命统治时期,新闻检查和封锁极其严密,  相似文献   

9.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在我们身边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无动于衷、漠然置之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迎接互联网,拥抱互联网。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迎接互联网的,是我,是我们,因为是我们需要它;拥抱互联网的,是我,是我们,因为是我们运用它。我们,是主体,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1.
相关链接:陈鲤庭,1910年出生于上海。经典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原创者。导演过《遥远的爱》、《丽人行》、《幸福狂想曲》等多部影片,曾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田汉、夏衍、郭沫若、陈白尘等剧作家是他合作过的电影拍档,而赵丹、金山、白杨、秦怡、张瑞芳、上官云珠、黄宗英等演员也都在他的银幕导简下,戏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12.
沈芸 《档案与史学》2015,(10):14-18
<正>时间:一九三七年四月,黄梅时节的一日间。这是一个郁闷得使人不舒服的黄梅时节。从开幕到终场,细雨始终不曾停过。雨大的时候丁冬的可以听到檐漏的声音,但是说不定一分钟之后,又会透出不爽朗的太阳。空气很重,这种低气压也就影响了这些住户们的心境。从他们的举动谈话里面,都可以知道他们一样地都很忧郁、焦躁、性急……所以有一点很小的机会,就会爆发出必要以上的积愤。……——《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风云变幻的上海这是我祖父夏衍在1937这一特殊的年份里所创造的一个巨大的隐喻系统,这是前夜,压抑而胶着。"抗日战争快要到来了,不应该写得太灰暗,所以这里我也用了隐喻的  相似文献   

13.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作为我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心地的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左联”自行解散,“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论争停息,左翼作家丁玲、艾青、田间、周扬等纷纷投奔抗日民主根据地,郭沫若、茅盾、田汉、夏衍、阳翰笙等先后撤离上海,辗转到重庆、桂林以及香港等地,以笔作枪,积极从事革命文学艺术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以电波结交天下朋友是广播突出的优势之一。在广播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无数听众通过收听广播成为电台的知音,同时也有无数嘉宾通过参与广播节目制作成了电台的朋友。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就是通过参与中央电台节目制作而成为广播友人的。  相似文献   

15.
夏衍是一个卓越的剧作家,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夏衍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新闻工作者。这一方面,也许有的同志就知之不多了。夏衍的新闻生涯,是在战争年代开始的。一九三七年我国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的协议,周恩来同志决定让夏衍协助郭沫若创办一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取名《救亡日报》。当时,夏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08,(10):19
本刊讯 人民出版社在5月13日第一次捐款10万元后5月16日再次捐款100万,而该社员工捐款总额已达8.6万元。社长黄书元在给全社职工的倡议书中写道,“我们不知道这场灾难将会夺去多少人的生命,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同胞还被埋在废墟里等待救援,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将永远失去父母、子女、亲朋好友……我们看到了无数伤员在呻吟,  相似文献   

17.
沈芸 《档案与史学》2011,(10):43-47
我的耳朵小,这样的人命苦我认识张姨的时候,她大约五十岁,美人迟暮.她正式的姓名为张莲蓉,我爷爷夏衍的朋友圈子叫她张敏玉.她的小辈朋友则多称呼她张姨.当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人间的春天尚未降临,张姨当然也不可能从她的人生低谷走出来.但是少不更事的我  相似文献   

18.
“四条汉子”的称谓,语出鲁迅的《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指阳翰笙、田汉、夏衍、周扬四人。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他们四人都是“文委”(上海临时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虽然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与中共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还是中共领导下的“左联”的盟主。“文委”的有关工作情况,是要与鲁迅沟通的。  相似文献   

19.
萧斌如 《档案与史学》2005,(5):48-48,F003
二○○三年四月十一日吴祖光先生驾鹤仙去,中国文坛又少了一位才子.而在此之前,他的爱妻新凤霞已先他而去. 曲指一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访问过的文化名人,在这短短十余年里相继去世的有:夏衍、冰心、萧乾、艾芜、沙汀、戈宝权、赵朴初、张光年……到吴祖光已是第56位了.这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大损失.同时这惊人的数字提示我们,开展一项抢救文化工程,已是刻不容缓了.  相似文献   

20.
其实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记者,别看我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   写过无数的稿子,但没有一篇是新闻稿;做过无数的节目,但没有一条是新闻;换过许多的岗位,就是没有去过新闻部.记者证随身携带,似乎也只是坐火车才用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