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①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政府希望更好地公开信息,媒体要求更多地传播信息,而公众要求接受更全面、具体、顺畅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①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政府希望更好地公开信息,媒体要求更多地传播信息,而公众要求接受更全面、具体、顺畅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交合的部分,但同样存在冲突。也就是说,信息公开是有一定界限的,  相似文献   

3.
从“三鹿”奶粉事件反思媒体责任与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鹿”毒奶粉迄今已经发生了数月,但是因这一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社会危机,足以引起我们对政府信息公开和媒体责任的思考,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执行力度不够,不仅严重影响媒体对事件的介入和报道,造成许多相当负面的效应,而且也直接或问接地削弱了国内外公众对我国政府的评价,削弱了奥运会形成的正面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前后相关报道的特点和效果,阐明政府信息公开在处理社会危机中的作用,探讨媒体如何突破报道社会危机的困境,为今后政府和媒体处理类似社会危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韩啸 《今传媒》2010,18(10):142-143
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国家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实中公众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几乎都来自于新闻媒体,大众传媒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重要性和角色进行分析,指出媒体应向"社会雷达"、"观念转换者"和"行业规范者"等角色转变,这不仅是媒体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各类官方信息潮水般涌来。政府信息公开赢得了掌声,但如此海量的信息,普通公民如何迅速、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那份呢?此时,媒体依托政府公开信息,提供信息深度加工的服务,抢占竞争先机,已刻不容缓。媒体向受众提供政府公开信息产品,有四大优势:首先是有一批编辑记者,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6.
施秀平 《云南档案》2008,(10):21-23
行政公开是信息时代民主与法制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法制社会政府的一项基本义务,是行政公开最重要的课题。其间档案作为政府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笔者认为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有其重要的意义,并且需要完善。当前形势下,档案部门应有效发挥"档案公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信息公开",从而加快"行政公开"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核心阅读:在推进协商民主的进程中,人们更多关注政党、政府、知识界的努力.而新闻媒体具有公信力强、平台覆盖广、组织互动交流专业化程度高等等优势,可以实施更有效的公众组织、更及时的话题选择、更公开的协商交流、更规范的协商程序,更公正的平台提供、更快速的信息传播、更有效的公民能力培养.媒体参与协商民主,不仅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履行社会职责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李锦华 《档案》2023,(10):76-79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定场所,及时提供政府信息和馆藏档案给社会公众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档案馆长期“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与政府信息公开要求的透明和公开化的服务不相符。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面对政府信息公开给档案馆管理带来的挑战,并借此进一步提升档案馆管理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将其掌握的各种政府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予以公开的做法.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国政府信息公开不尽一致.本文主要就中美两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理念、公开范围、公开形式、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务信息知情权的要求日渐强烈,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被普遍认可,作为规范、指导我国政府信息工作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已正式颁布与实施.在这种政府信息公开的环境中,如何进一步做好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笔者对此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与法制进程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已是大势所趋,呈现出了不可抵挡之势.然而,政府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公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健全档案开放制度俨然成为了档案学界最近的热点问题. 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由于立法时间与价值理念的不同,档案开放制度与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施行,必须意识到档案信息开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要不断地努力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信息分类系统的建立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分类是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基础,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建设的前提。它提供了政府信息查询的人口,对用户检索起到辅助和导航作用。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开展,以下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如何打破部门对于政府信息的限制;信息分类的稳定性要求与政府机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多种分类途径的不断完善;信息分类工作的效率问题;信息分类与集成检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目标是使公众获得政府信息,这一基本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政府信息获取主体广泛性、政府信息获取方式便捷性与政府信息获取客体有效性。三者构成了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目标取向,符合服务型政府下公共服务的特点与要求,代表着政府信息公开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兰台世界》2013,(S5):23-24
<正>政府掌控着社会大部分信息,在社会信息化推动下,为了更有效地开发社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趋势。我国也顺应历史潮流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政府机关"办事公开"思想,2008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此同时,政府信息公开也加速了中国从"集体中国"向"公民中国"的转变,个体的独立性以及公民使用知情权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得到空前的提高,对包括档案信息在内的政府信息公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档案开放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2月至 5月间 ,国际媒体“SARS危机”报道经历了从失语到喧哗的过程 ,4月 2 0日后 ,媒体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在涉及社会稳定重大议题上的信息公开。本文通过量化分析 ,检视国内媒体“非典危机”报道的得失 ,认为媒体表现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但也存在着问题。信息开放是一柄双刃剑 ,媒体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 ,要求更具理性。在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生态中 ,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必须建立在信息公开、信息务实和充分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环境下 ,政府需要提高利用媒体进行危机公关的能力 ,将媒体纳入科学、高效的公共管理大系统中。  相似文献   

16.
论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目标是使公众获得政府信息,这一基本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政府信息获取主体广泛性、政府信息获取方式便捷性与政府信息获取客体有效性.三者构成了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目标取向,符合服务型政府下公共服务的特点与要求,代表着政府信息公开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媒体协同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共力量,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必须借助这一力量去实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媒生态,使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与政府形象策划、包装,同时为媒体所期待并加以推动,成为政府在传媒时代公共关系管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碎片化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普及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社会呈碎片化分布趋势,给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收集、公开和传播带来了挑战。本文意在探讨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碎片化传播生态,在此环境下,政府作为危机信息管理者如何正确理解碎片化的正负面影响,以便更好地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传播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更高效、更快速、更多元化的特性.为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信息传播的结构和特点,笔者借助于"5w传播模式",对武亦姝走红现象进行解读.结论认为,在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体、受众的共同作用力下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武亦姝走红的同时进一步传播了传统古诗词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今年起,威海启动政府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市级政府的预、决算信息以及市级相关部门预算信息将定期通过政府或部门网站、各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