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实验用品  酒精灯、铁架台、具支试管、干燥管、玻璃管、橡皮塞、铁钉、磁铁、火柴、硫粉、铜丝、碱石灰。2 改进目的2 1 消除加热过程中产生的SO2 对环境的污染 ,防止对实验教师及学生身体的毒害。2 2 使实验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3 实验装置  如图 1。图 14 实验步骤4 1 按图 1装配好实验装置。在试管内加入适量硫粉 ,在琉璃管内加入细铜丝于铁钉上。4 2 点燃酒精灯 ,加热硫粉。4 3 当试管内产生大量硫蒸气时 ,将磁铁移近铁钉 ,使铁钉上移 ,让铜丝掉入试管内与硫蒸气接触 ,即可观察到铜丝的燃…  相似文献   

2.
一、反应条件1.点燃与加热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5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反应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硫粉与铜丝的反应,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  相似文献   

3.
“点燃”是引起反应发生的一种条件,其反应现象一定是燃烧。“加热”是指将反应物置于酒精灯的外焰(400℃-800℃)受热而发生反应的条件,但反应出现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硫与铜丝反应时将装有硫粉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使硫呈蒸气状,再把铜丝插入盛有硫的试管中,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做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首先用H2将试管中的氧气排净,再加热氧化铜,只能观察到试管中的黑色物质变红,而看不到燃烧的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高一化学 (必修 )教材中铜与硫的反应实验是一个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课堂演示实验。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敞开试管中加热硫粉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导致大气污染 ;二、因为需要高浓度的硫蒸气 ,所以硫蒸气也有一定的扩散 ,导致污染 ;三、大量硫粉加热后的试管难于清洗 ,需要消耗大量的碱液 ,最后导致水污染。为此 ,从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考虑 ,我们对该实验作了改进 ,实验装置如下  本装置主要的改进在于先加热铜丝 (但需要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护 ) ,再加入少量硫粉。它的优点是 :1.反应所需的温度由铜丝提供 ,不再需要大量的硫蒸气了 ,大…  相似文献   

5.
高一化学关于硫的化学性质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给盛着硫粉的大试管加热到硫沸腾产生蒸气时,用坩锅钳夹住一束擦亮的细铜丝伸入管口,可看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铜,说明硫能跟金属反应。但按照课本中的装置做这个实验往往不成功。笔者从反复实验中发现:原来是温度没有达到硫的沸点444.6℃,这是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铜在硫蒸气里燃烧鄂州市鄂州高中(436000)杨立础一实验目的观察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的现象及产物;加深对硫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二、实验装置图三、实验步骤1.根据酒精灯灯焰的高度,在铁架台上固定一支20mm×200mm的试管(其中盛有适量硫粉),再配上...  相似文献   

7.
一、实验用品小具支试管、干燥管、铜丝、盐酸二、实验装置(见图)三、实验操作方法1.将铜丝1下端弯曲成一小园杯,并用铁锤击成带小孔的小匙,使其能托放一粒锌为宜,并将该铜丝插入单孔橡胶塞中,将钢丝2一端弯曲成螺旋状.2.在具支试管中加2mL稀盐酸,在带胶塞的铜丝1的小匙上放一粒锌,并将胶塞塞紧具支试管,注意将铜丝向上提起,保证锌粒不与盐酸接触。按上图装置好.3.实验时,首先将铜丝(1)上的锌粒伸入稀盐酸中,开始迅速产生氢气,将空气排出后,将铜丝2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这时铜丝表面生成氧化铜变黑,趁热…  相似文献   

8.
将一束擦亮的细铜丝绕在一根直径1~1.5mm铜丝的前端,再将另一端在玻璃棒上绕成螺旋状备用。把盛两角匙硫粉的试管垂直向上,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待试管中红棕色的硫蒸气,升高到2~3厘米时,向试管中插入螺旋状铜丝(注意:铜丝不能预热),即能明显地看到铜丝发红光。取出螺旋状的反应产物,既可观察到硫化亚铜呈黑色,性脆;又可以观察到硫化亚铜包裹着的铜丝芯子来反应。 如果以上反应后的试管中撒入铜粉,可看到反应剧烈,红色火焰高度接近试管口。可反复多次,以利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9.
1 改进和增补的目的1 1 铜丝在硫蒸气中剧烈燃烧 ,发出红光 ,现象明显 ,易于观察 ,重现性好。1 2 操作简单快捷 ,无污染 ,安全可靠。2 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 :大具支试管、橡皮塞、回形针、酒精灯、灯罩、砂纸、火柴、角匙、带铁夹的铁架台、纸槽、导管、2 5 0ml的烧杯、小漏斗。药品 :硫粉、铜丝、浓NaOH溶液3 实验装置如下图4 实验操作步骤4 1 取 3g左右硫粉加入一支洁净的大具支试管中 ;4 2 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 3 在具支试管的分支口如图所示连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4 4 用砂纸把铜丝表面砂光亮 …  相似文献   

10.
高中化学必修本第一册“卤素”一章中,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和第三章中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的实验,一般用直径大的实验用铜丝,实验效果很不理想。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只能看到铜丝红热的现象和棕黄色烟,反应不剧烈。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则只能看到其表面变黑而不能看到燃烧的现象。我们利用从废电线中取出的细铜丝做在氯气中燃烧实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用品25x200mm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或酒精喷灯)、铜丝、硫粉、氢氧化钠溶液二.操作与现象1.从一段废电线中剥出一束(大约16根)25cm长的铜丝,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把一端绕成螺旋状,另一端固定在带导管的塞子上.(可用小刀在塞子上割一小槽把铜丝插进去)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后,把2药勺(约6克)硫粉装入试管中,按左图连接装置.3.点燃酒精灯预热后,固定在试管底部集中加热.当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时,铜丝发出红光并燃烧,现象十分明显.反应完毕可看见生成了黑色的硫化亚铜.三.成…  相似文献   

12.
硫和铜反应的防污染装置甘肃省崇信县一中(744200)张涛一、实验装置A.硫粉,B.具支试管(21×150mm),C.带玻棒的橡胶塞,D.止水夹,E.导管,F.碱溶液,G.细铜丝.二、实验关键加热温度要高,铜丝要细且擦得很亮,三、实验操作1.取少量硫...  相似文献   

13.
硫与铜反应时,应可观察到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并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铜,但实际上难于观察到此现象。 当使硫的温度足够高并用加热的铜丝伸  相似文献   

14.
取口径1.5cm的薄壁试管,加入一药匙(约0.5g)硫粉,用大火焰的酒精灯加热,以便较快产生大量硫蒸气。另取一根玻璃棒,用细铜丝(最好是从废电线中剥出的)在玻璃棒上缠成螺圈状,滑到一端用手拿住,在加热试管的同时把玻璃棒的另一端也伸到火焰上加热。当硫蒸气大量产生后,将钢丝圈移到加热  相似文献   

15.
取直径2毫米长1尺多的粗铜丝,一端在玻捧上绕成螺施形(6圈)。将它置于酒精灯焰上加热至红,立即插入已预热成硫蒸气很浓的试管中(试管直立固定在铁架台上)。螺旋状粗铜丝和硫蒸气接触,即变得通红,并能保持0.5——1分钟。现象十分鲜明。比教材中规定用细铜丝和硫蒸气反应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做铜丝在硫蒸气里燃烧实验时 ,往往燃烧现象不明显 ,只能看到铜丝表面变黑 ,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加热温度要高 ,这样硫蒸气才能充足 ,而按教学进度 ,上《硫》这一节已是冬天 ,普通酒精灯加热温度不易升上去 ,所以 ,在教学中我将普通酒精灯改造成“三眼酒精灯” ,加热温度升高 ,燃烧现象很明显。具体做法是 :将灯帽、灯头及灯芯取下后 ,在酒精灯口盖一块直径约为 4cm的圆形铝片 ,对准酒精灯口打三个小洞 ,取下铝片 ,穿三根粗细适中的棉线后 ,放进酒精灯 (已装酒精 ) ,再沿着酒精灯口用 2cm宽的铝条缠一圈 ,用细铁丝固定铝条…  相似文献   

17.
高一化学(甲种本)第三章中“铜与硫反应”的实验,若用铜粉代替铜丝,实验效果更好,具体操作如下:加热装有适量硫粉的试管,待有红棕色硫蒸汽出现时,即用药匙取少量铜粉或铜屑,先置于倾斜的试管口,然后再将试管慢慢地竖起,即可清晰地看到在硫蒸气中出现闪亮的红色光团。现象十分明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硫与铜反应的实验,是用砂纸擦细铜丝,然后直接插入硫蒸气内反应。由于铜丝不易擦净,铜丝与硫蒸气接触面太小,且受红褐色硫蒸气的遮掩,致使铜丝燃烧发热发红的现象很难看清。为使本实验现象明显,成功率高,我进行了如下改进:1.将多股细铜导线  相似文献   

19.
高一化学必修本中关于钢与硫反应的实验,其材料易得,操作也不复杂,但教师在演示时却常常失败.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其失败的原因及改进的方法作一些探讨.一.失败的原因1.取材不当实验中所用的铜丝直径太粗,使反应难以进行而导致失败,据笔者经验:以直径0.1mm为宜.通常可将市售灯头线剥皮后获得.2.时机把握不当实验时,操之过急.硫蒸气刚刚出现,就将细铜丝伸入,由干硫蒸气较少,且温度较低,反应难以进行,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恰当的时机应是:当硫完全沸腾产生大量的硫蒸气时.3.操作不当将细铜丝伸入硫蒸气时,…  相似文献   

20.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改进河北玉田师范学校(064100)齐俊林一、实验原理:CuZCHSCH。OH十OZ一一ZCH3C*O+ZH。C0二、实验装置。A.级气球B.浸乙醇脱脂棉C.细铜丝团D.新制氢氧化钢三、实验方法:在干燥管内的球形部分加入一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