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笑话如果仅当其为笑话,是笑话的悲哀。评论文章如果引用笑话来说理,不但发挥了笑话的作用,而且使评论马上就能增加幽默感。所谓“马上”也者,就是说假如你的文章枯燥得再没退路了,来段合适的笑话,就“立地成佛”,风趣了。笑话是幽默之神,无往而不“幽”。哪怕你满脸古板得如行将就木之态,“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都能勾取出人们的阴郁的‘魂灵’幻化出诙谐的情感。鲁迅就是妙用笑话来写评论的能手。运用笑话写评论,有如下几种力法: 一、用笑话做论据,来证明论点。笑话有时是本无其事的虚构。甚至夸大到荒诞的地步。用荒诞不经的笑话做论据岂不真成了笑话了?但,不,他完全可以做,甚至较真事更胜一  相似文献   

2.
足球笑话     
《大观周刊》2006,(19):36-37
中国足球数十年屡遭打击,冲不进世界杯和一些球员的恶习成了大家制作笑话的素材。算是中国足球对球迷的另类贡献吧!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反映了中国足球的悲哀水平和糟糕状况!虽然是笑话,但笑话说明了问题,反应了一些道理。 关于中国足球的笑话让不懂足球的人都能笑得快掉“大牙”。而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是球迷狂欢的日子,也是“伪球迷”爆笑的日子。希望世界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乐,也希望中国足球早日实现真正的腾飞,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笑话”![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董桥  磬明 《出版参考》2005,(8):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昕,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线记,自己见到过太多悲惨的场面,如遍体烧伤的女孩、残酷的车祸、遍体鳞伤的少年,但是一般来说会很快淡忘了当时那种痛心的感觉,因为生活本来有其残酷的一面。但是自己经历过的,有关教育高收费的一个事件采访,却久久难忘。在这个教育乱收费的新闻里没有刀光剑影,也似乎没有施害,只有受害,而受害受的伤害一切看起来又那么合理。但自从这次采访之后,我再不愿再采访此类事件,遇有人谈起教育收费之痛,自己只会一声叹息,不再多说。  相似文献   

5.
董淑健  孙妮 《新闻前哨》2006,(12):39-39
学理论术语中有个概念叫“通感”,它又称联觉或感受移借,是一种带有形象思维特性的体察方式,即人们综合运用自己的视、听、味、嗅、触等多种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了解、把握。各种感觉器官间瓦相沟通,不分界限。通感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以一句通俗的话说,通感就是五官通用来感知人与事物。  相似文献   

6.
蔡丽华  吕晨 《大观周刊》2011,(18):28-28
《雪国》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评论家把它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抒情文学顶峰”,也有评论家批评它是“死亡的文学”,表现的是“颓废的美”,这说明川端康成创作的复杂,挂。而笔者认为《雪国》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悲哀的美”,作者把“悲哀”与“美”这两种似乎对点的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独特而细腻的笔触,最真实地传达出日本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营造出极具东方魅力的独特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7.
三,用笑话来分析或解释某种难解的现象或难懂的道理。比如《说‘面子’》(鲁迅全集6——128页)提到当时有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很“要面子”,实际是一种“不要脸”。要面子等于不要脸,这两种黑白相反的现象,为什么能划等号,这很难说清,一用笑话,马上就明白: “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人人罢,人们都能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  相似文献   

8.
晓方 《新闻前哨》2009,(10):84-84
据报道.最近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的“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为女大学生傍大款痛心疾首。她认为,受到一些“灰姑娘”嫁入豪门的电视剧影响.有相当部分女大学生出现了“傍大款”的观念.“这是一种悲哀.我感到很痛心。”(《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9.
新闻之美     
新闻做到眼下,往往有在死胡同里左冲右突的悲哀与无助。要订阅量,要收视率,要市场份额,要广告合同……似乎新闻必以博人眼球为最终目的。于是,造假、扬恶、捧丑,诸般不齿,竟让众多新闻人趋之若鹜。悲哀,无奈,这是新闻人的悲哀,新闻人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07,(5):50-50
偌大的城市,真正能够在一起笑一起醉的人有几个?或许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孤单的叹息。舞台上光鲜绚丽的我,也有这样的嗟叹吧。我亦是幸运的,身边除了有可以交心深夜聊天煲电话粥的朋友,还有一群时刻关心我爱我的热心观众粉丝群,我现在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和网友交流,可是我也深夜悄悄去看。开心了去看看,不开心了也上去看,有时会对自己有所怀疑,看看观众给予我的鼓励,我会觉得有力量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1.
有什么样的甲A,就有什么样的国奥;有什么样的甲A,就会有什么样的中超。这才是中国足球的真正悲哀。  相似文献   

12.
我们保存什么?─—关于两个“永久性”之认识四川涪陵地区档案局罗力本栏编辑张历生我们应当保存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成为问题,甚至可能会引起同行们的笑话。难道档案工作者还不知道我们自己应当保存什么吗?如早不加深究,人们会毫不犹豫他说我们不就是保存档案吗?然...  相似文献   

13.
董桥 《出版参考》2005,(23):18-19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幽默短信的通俗说法是短信笑话,可以视为短信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在手机这种移动网络上传输,同时也可在互联网上传送。也许有人认为,短信笑话在大量普通人群间发送和传看,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低俗不堪,何足挂齿,但笔者以为,这却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学或文化现象,它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因我们的传统偏见所忽略的一些有意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早已知道自己进入40岁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在年少时,我曾经认为40岁的自己会高尚很多。一踏人不惑之年,人就如同着了魔一般,逐渐对人生产生出许多感悟。40岁的我在待人处事方面变得更加宽容、大度,40岁的我正热衷于成为一个智者。然而,已然迈过40的我,却也仍会被一个风趣的笑话逗乐、仍喜欢玩耍、仍会因被忽视而勃然大怒,这些,似乎从未改变过。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刘洋 《军事记者》2001,(9):42-42
现在基层部队的通讯员化程度虽普遍提高,但新闻业务素质离要求相差甚远,多数连新闻的基本规律尚且不懂。如果单位、个人不加以训练,甚至像学生做作那样来搞新闻报道,肯定会闹出很多笑话。  相似文献   

17.
虞敏芳 《视听纵横》2006,(5):99-100
“整点说笑,半点说潮。”浙江电台旅游之声的这句节目宣传语,似乎传递着这样的含义:幽默笑话跟气象资讯一样,在广播节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由于李登辉抛出了“两国论“,台海局势出现了紧张。于是,各种媒体对军事新闻十分重视。本报近期刊发的有关军事演习的新闻,以及批判李登辉的言论、文章、专家访谈,均被海外报纸大加炒作。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讲了许多很好的观点,对“台独“分子,也起到了一定的阻吓作用;但有些说法,不免有言过其实之嫌,弄不好会产生误导。比如说,台湾所有军事基地均在我军火力控制下,“5天便可拿下全岛“;解放军渡海朝发夕至,台军武器装备不堪一击。又比如,台海大战,一触即发;擦枪走火,可先发制人等等。这些均为专家们的高论,而且似乎都有什么背景。作为一家之言,文责自负,似乎人家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但一经媒体报道,尤其经军报系统报道出去,人们便会产生是军方的观点的错觉。而无疑这些观点并不准确。如果真如专家所说,台湾军力不堪一击,攻台易如反掌,那么,我们为何苦等了50年之久﹖为何还要提出“一国两制“﹖解放军为何不“朝发夕至“,于5天之内拿下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样一问,我们恐怕就语塞了。因此,我想,对专家们的意见也要分析,也要冷静对待,不能他们说啥,我们就登啥,未知诸位以为然否﹖(1999年8月25日) 冷静对待专家的意见@庄汉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9,(6):7-7
沉着对待灾难,这是成熟民族的成熟标志。跣足披发.号天抢地.这是一种初始的悲哀。而在经历了无数次磨难之后,平静而沉着地对待突如而至的灾难,我们的人民已经能够坦然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陈雪梅 《新闻前哨》2006,(11):25-25
1998年,白岩松为足球义赛来到黄石,有记采访他时间:在你的采访过程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白岩松立马回答:作为中央台的一名记,如果只有一件事被感动,那我就太悲哀了。白岩松的快速反应,既彰显了铁嘴名记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一个有责任感的记,其爱憎是分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被许多事件和人物所感动。在这个被感动的过程中,记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在这个被感动的过程中,记也会变得才思敏捷,笔墨酣畅。如果能巧妙地抓住这个感动来做章,你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