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武术的灵魂,中华传统武术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载体。传统武术以其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体现了一般意义上的、共通的、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论文运厨史献资料法对民族精神、武术文化的内涵以及武术文化中体现的民族基本精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体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重视人格、强调崇德,推崇仁爱、强调宽容等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武术教育:实现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不仅仅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还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当中国崛起首先需求文化软势力崛起时,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即凸现出来。武术文化与武术教育如何在崛起的中国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武术界的关注,文章认为: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只有通过教育的形式才能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健体强身,武术教育还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汪可一 《精武》2013,(35):122-123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积淀的产物。武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是中国传统文化走捧架下的完整的子系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自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与奥林匹克作为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尊严。对武术而言,文化的自尊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民族的方是世界的;对奥林匹克而言,文化的自尊则是要放下架子,虚心以待其它民族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起源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它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当前,武术已经传播到世界其它国家的许多地方,并成为外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零翻译体现了在新的文化交流语境下文化交融的特征与趋势。因此,零翻译理论对于武术术语翻译,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空缺词翻译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文化全球化对武术文化的影响,来探讨在文化大变革的今天,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武术文化如何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积极地融入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创造武术文化的新特色,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程大力 《体育学刊》2013,20(1):6-13
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舞蹈是最为不发达的,但是这种表达思想情感最原始与最本能的身体方式没有消失,而是潜入其它文化形态中,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存在,武术套路就是这样的形式之一.这是传统武术具有套路形式和现代竞技套路出现的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原因.套路给武术带来了新内容,但也造成了相当的不适.要避免这种不适,并谋求新发展,套路武术应该更大程度脱离武术而靠拢艺术,并明确以“武术舞蹈”的名称代替“武术套路”.武术舞蹈,是我们民族特殊的舞蹈种类,是我们民族对世界的又一大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武术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今天,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并阐述中华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