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样式。它对称、均衡,活泼生动,雅俗皆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以下所拟的几幅对联,都是由小学语文课文题目巧妙组合而成,既体现了对联的形式特点,又尽可能地照顾了课文内容和对联内容,是一种有趣的尝试。二字对《林海》,《草原》。《争画》,《打赌》。《看雪》,《观潮》。三字对《七色花》,《五彩池》。《梅花魂》,《高粱情》。四字对《海上日出》,《草原》《夕照》。《群鸟学艺》,《小马过河》。五字对《和时间赛跑》,《向命运挑战》。《老公公》《争画》,《两小儿辩日》。七字对和七…  相似文献   

2.
《百战奇略》中有五十九簪内容直接引自《孙子兵法》,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对孙子原文原意上的解释,有的是《孙子兵法》的应用,还有的是作者对孙子内容的发挥;另有四十一条,对《孙子兵法》虽没有直接引用,但内容在《孙子兵法》上能找出原型,其中有的文意与《孙子兵法》意思相近,有的是对孙子原型的解释并具体应用;还有的是在理解孙子原文上的创新发展,有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孙子兵法》非常强,《孙子兵法》与《百战奇略》关系密切。因此,从内容角度可以说,《百战奇略》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阐述和应用,《孙子兵法》是体,《百战奇略》是用,二者实际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汉之后,《诗序》成为对诗义最为权威的论述,然自北宋欧阳修以来,学者不满汉唐旧注,对《小序》、毛《传》、郑《笺》都提出了怀疑,其中对《诗序》批驳尤为激烈。朱熹的《诗集传》就是在这个疑经改经、存序反序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以《二南》、《郑风》的作品为例,探讨朱熹《诗集传》对《毛诗序》诗旨取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两种《周易》本,一指传世的王(弼)本,此种《周易》本与《左传》、《国语》、所载的《周易》本大体略同,简称为王本《周易》;另一种《周易》本,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两种《周易》本从总体来说,虽然是同大于异,但其相异之处对深入钻研《周易》、进一步理解《周易》是很有益处的,故本文拟就两种《周易》本的卦名与卦序进行比较,以求对群经之首的《易经》及其相关学说有进一步的认识。就卦名而言,两种《周易》本共有34个卦名不同,具体比较如下卦名的不同,对进一步认识《周易》有什么作用呢?其作…  相似文献   

5.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6.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论《文选》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学家,他对《文选》的评论,对后世颇有影响。苏轼论《文选》有得有失,本文对此进行评判。由于苏轼不喜《文选》,感情用事,常有贬低《文选》的现象,对此本文则加以驳正。《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正确地评价《文选》,是我们今天研究《文选》学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8.
《平准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其体例可追溯至《尚书》中的训体文。《平准书》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训”这一文体,从题材内容来说,《平准书》专门记载了汉代武帝时期的经济货币政策,这是对《尚书》解说知识和政治劝诫题旨的扩展和突破;从思想观念来说,它体现着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这是对《洪范》篇的继承与应用;从文本形态来说,司马迁革新了《尚书》训体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这是对《无逸》《高宗肜日》等篇的创新发展。《平准书》的体例源于《尚书》,但又远远扩大了其断代式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宣讲了大量的佛教义理,《心经》内容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作品不仅全文引用了《心经》并在作品中多次提及,且师徒间以之为谈资,相互勘验对方的佛学修为,作品对《心经》部分原文一再引用,对《心经》义理一再发挥和阐释,化《心经》名相为人物形象,在《心经》空观的影响下,作品穿插了大量谈空的诗句,主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心经》的崇爱,而且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佛学美感,也拼成了作品宗教内容的万花筒。  相似文献   

10.
赵羽 《现代语文》2007,(6):9-10
《诗三百》自汉代以来即被奉为经典,《诗经》之说沿用至今,然而其中却有大量离经叛道地表现男女情爱的作品,《国风》中,特别是《郑》《卫》诗中,此类作品尤多。前人文字对《诗》之情”,即爱情诗的论述很多;而对《诗》之“色”,即涉及性爱的作品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诗经》中表现男女性爱的部分作品,也就是以往评论者所谓“淫诗”,进行粗浅的赏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有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标准》的解读,对《标准》的分析评价,有关《标准》的一些比较研究,以及对《标准》实施的建议和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的探讨。对《标准》的广泛关注是完善《标准》的良好开端;对新课程的讨论应继续下去;《标准》要体现权威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新课程改革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2.
萧统《文选》是甸古代一部著名的诗文总集。远在隋、唐之际,研究《文选》即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叫作“《文选》学”。《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具有锭的影响。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选》研究的主要情况,指出“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而近几年《文选》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肯定了黄侃,高步瀛和骆鸿凯对《文选》学的贡献,对今后的《文选》研究寄予厚望。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书,清抄本,段玉裁撰,题为《说文解字读》(以下简称《读》)。此书一向鲜为人知。日本学者阿辻哲次曾撰文《北京图书馆藏〈说文解字读〉初探》,对《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阿辻哲次没能研读《读》全书,故其结论不够全面,亦有欠妥之处。日本学者高桥由利子曾撰文《〈段氏说文补正〉与〈说文解字读〉研究笔记》,认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之《段氏说文补正》与《读》多有重合,当是段氏先撰《补正》,再撰《读》,既而隐括成《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注》)。该文对《读》亦未作全面研究(对《补正》及高桥由利子的文章我们将另撰专文探讨)。我们有机会考察了《读》的全书,本文拟全面介绍此书,并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第一,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管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史方面有《屈原》《张衡》《李时珍》《林则徐》《南京大屠杀》《南昌起义》《烈火中永生》《风雨下钟山》《董存瑞》《黄继光》《上甘岭》《开国大典》等。世界史方面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此类影片基本反映了历史时代风貌、活灵活现地复现了历史的生动场面,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历史,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回顾《圣经》对霍桑从小到大的影响,分析、比较《红字》与《圣经》的对应之处,肯定了《红字》中有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找出了《红字》与《圣经》在文学方面的契合点,得出了《红字》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楚简中的《孔子诗论》进行逐简的解读,主要从文论角度揭示其理论内涵,包括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理论,《孔子诗论》作者对《诗》的解读方式,《孔子诗论》与《诗序》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会计法》对现行《财务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应以《会计法》为法律依据,完善《财务 制度》对经济合同、实物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条款。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认为阮籍的《咏怀诗》源出于《小雅》,王夫之《古诗评选》则认为出于《国风》。分析阮籍《咏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际、诗歌旨趣,并征引南朝颜延年、沈约等人对《咏怀诗》的体裁、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等方面的评价,笔者认为《咏怀诗》从风格体制来说,应该是源出于《小雅》,并有所发扬光大,且对后世的“咏怀”、“感遇”一类诗歌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教化观点,从孔子时代开始,一直贯穿到汉代。《毛诗序》的解诗方式完全是乘承孔子而来的,和《孔子诗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由于时代的原因,《毛诗序》的美刺说对《诗经》有许多错误的理解。然而,无论《毛诗序》对诗义的解说是否正确。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重要作用的都是它。首先,《毛诗序》是我国诗歌产生以来对诗歌的创作的第一次理论总结,强调了“情”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其次,《毛诗序》中的许多论点,都成为众多古代作家所熟知的典故。所以说,《毛诗序》是一份珍贵的学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鲜于绰《传信录》是记载“元丰后期廷政事得失,人物贤否”的一部史书,而杭州大学(信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所藏题为鲜于绰所撰的《皇朝中兴传信录》则是记载南宋绍兴初年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文通过对鲜于绰生平的考订,对历代《传信录》引用,著录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皇朝中兴传信录》一书内容,引书的分析,断定《传信录》与《皇朝中兴传信录》无论从体例看,还是从内容看都是两本不同的著述,《传信录》确有其书,今已失传。鲜于绰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不可能撰写南宋时期的历史,现在传世的《皇朝中兴传信录》不是鲜于氏的原著,纯系后人伪作,本文还对《皇朝中兴传信录》与《三朝北盟会编》相关卷次进行比较,认为《皇朝中兴传信录》全篇抄自《三朝北盟会编》,而且抄袭手段十分掘劣,所抄内容也没有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展开,抄袭者不过偶然将它们凑在一起,草草成书,论文最后对《皇朝中兴传信录》与《三朝北盟会编》传世诸版本进行对比,发现其内容与《四库全书》本最为接近,由此推测它 可能是清人伪作,而假托从《永乐大典》辑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