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困难重重的诗词教学,笔者以为必须树立五种观念,这五种观念也可以说是诗词教学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这五种观念是:整体观、感情观、诵读观、技法观、修辞观。下面笔者分别对这五种观念一一论之。 一、必须明确该诗和诗人在诗史上的地位及作用和该诗与诗人的关系及影响,笔者把这一点称为诗词教学的整体观。一首诗或词相对于诗词之河来说,不过是一滴水,但进行这首诗或词的教学必须明了这首诗或词在诗史上,在诗人的整体创作中所占的位置,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仅把这首诗或词当作一滴水,而是把它看作诗词之河的一滴水,以其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境界。例如《雨巷》这首现代诗,相对于戴望舒来说,既是诗人的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诗人词人,这些诗人词人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美称。美称多是根据诗人词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诗词个性来命名的,笔者以为古代诗人词人的美称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一、借用诗作或词作名称而称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的美称。另一位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传诵于世,被誉为“郑鹧鸪”。明代诗人袁凯因作一首《白燕》诗而得名,人称之为“袁白燕”。南宋词人张炎,因写有《解连环·孤雁》词一首,其中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因而被人们称为“张孤雁”…  相似文献   

3.
晚清著名学者刘熙载云:"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耆卿,香山也;梦窗,义山也;白石、玉田,大历十子也"。同时,《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也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由此,不难看出这是把某个词人的词跟某个诗人的诗相比较,然后得出某个词人的词像某个诗人的诗。然而,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体裁能否比较,能比较又是在什么层面上比较的,既然清代学者们这样比较总是有他们的原因,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试图用苏轼的词与李白的诗相比较,以期能作出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4.
诗歌创作是有其特殊规律的。它是诗人直接抒发思想感情、形象地反映生活的一种艺术。由于诗人真挚的感情,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感受,造成了作品的独创性扣艺术魅力。 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或词,就象一颗星星。它的光辉闪烁又如一粒钻石。我们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中,可以寻找到这些闪烁的星星,这些发亮的钻石。  相似文献   

5.
回文与诗词     
回文与诗词结合,形成了回文诗词。唐宋诗人、词人创作了大量的回文诗词,这种修辞游戏具有强烈的斗智、逗趣的游戏色彩。根据回文诗词回读的特点,把回文诗词分为六种类型:①句内回文;②上、下句回文;③半篇回文;④全篇逆读回文;⑤顶针回文;⑥亦词亦诗的回文。从语言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这三个层面探讨了回文诗词的存在理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中的桥有着深刻的内涵及外延。和山川、亭台、楼阁一样总被历代诗人词人入诗入词,感事于桥、以桥述怀、以桥抒情。而诗词中的桥往往是作背衬的,在唐宋诗词中的例子是很多很多的。中国人是极爱桥的,很自然地,在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桥就成了点睛之笔。人们把诗词中有桥的称“桥诗”。学习与欣赏这些诗给人以奋进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中华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璀璨耀眼。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这些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一首首诗词就是一幅幅令人遐思的画卷。指导学生学好这些优秀古诗词,能让学生感受诗词语言的优美,更好地领悟诗词的内容,体验诗词作的思想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这一漫长时段中,出现了一大批审美倾向与创作范式大体一致的词人,西蜀词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中,西蜀词人的艺术追求是比较明确和一致的,这种明确的艺术追求和轻细香软的词风对于后世词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西蜀词人并非花间词人的别名,他们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下,其词的创作,还是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词的诗化、雅化和个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这一漫长时段中,出现了一大批审美倾向与创作范式大体一致的词人,西蜀词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在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中,西蜀词人的艺术追求是比较明确和一致的,这种明确的艺术追求和轻细香软的词风对于后世词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西蜀词人并非花间词人的别名,他们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下,其词的创作,还是呈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词的诗化、雅化和个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天资聪颖,通晓音律,工书善画,擅长诗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尤以词名世。作为一个末代帝王,他的诗词与其他诗人词人大有异趣,而就其本人的诗词而言既有明显差异,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本文拟比较李煜诗间的异同,以深入分析,客观研究李煜诗词的成就和特色,并从中获得有关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璀璨耀眼。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多篇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这些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一首首诗词就是一幅幅令人遐思的画卷。指导学生学好这些优秀古诗词,能让学生感受诗词语言的优美,更好地领悟诗词的内容,体验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反复诵读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手段,也是最为关键、最有效的一种学习途径。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可以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感知诗的意境,品味词的独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模式意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璀璨耀眼.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优秀诗词多篇.这些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饱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一首首诗词就是一幅幅令人遐思的画卷.指导学生学好这些优秀古诗词,能让学生感受诗词语言的优美,更好地领悟诗词的内容,体验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俞庆曾是晚清闺秀诗人、词人,有《绣墨轩诗词》二卷,一卷存诗166首,皆为五七言律绝,一卷存词64首。因被封建制度和礼教拘囿,其生存空间较小,其诗词总体上缺少广阔的现实性和深厚的思想性。但她最终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又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对自身遭遇的控诉。虽然诗词作品不多,但从有限的篇章中可以窥见她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在极端压抑的状态中,是如何迸发出光彩的。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7,(5):86-89
苏轼和陆游两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以往有大量论文从多种角度进行研究——有诗有词有文。陆游的爱国诗、婉约词;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散文……很少有人把这两位文人的诗词作品做比较研究。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他们为数不多的婉约词入手,从内容、表现手法、用词特点几个方面论述了两位词人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两位词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朝代,却相差近90年,有相同的情愫与表达,可谓跨世知音。  相似文献   

17.
(一) “词别是一家”。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下了我国第一篇词学论文——《词论》,提出这至关紧要的论旨。晚唐以来,词风卑靡。词被视为“小道”、“艳科”、“诗余”,是诗人作诗之余的游戏作品,地位远比诗低。李清照这论旨,确定词是一种有别于诗的文学品类,有独立的性质、价值、地位。实是推尊词体,大争词的社会和文学的声誉。这论旨显然又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有所为而发。对苏轼开拓词境、革新词风,李清照并无异议。然而,对“以诗为词”的作法,却深为不满,蓄意要批评争辩。  相似文献   

18.
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词人和词著,在烟波浩翰的词人和词著中,陆游和他的词似乎不值一提.一般人认为他的诗歌代表了他的全部创作,故后人一般评他的诗,称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但我认为,他的词虽少,仅有<放翁词>一卷,但抒发爱国热情可与诗歌相辉映.如果说,陆游的诗大多是表达了金戈铁马、许身报国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词则更多地是抒发了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怒和词人不甘屈服的高洁之气.这一切集中体现在他的隐居词中.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人每每采用不同的修辞方式以创造诗的意象。为了使诗的意象具有强烈的美感,很讲究以色彩词来烘染事物、环境、气氛,借以表达诗人的特定情绪和感受。因此,重彩的修辞方式乃是古典诗词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重彩的修辞方式,大约有下列几种:有“野径云俱  相似文献   

20.
在文体嬗变的历史中,每一种新生文体都是从已有文体中孕育的,因此任何一种文体我们都不能完全孤立的去研究其演变的轨迹,无论是“文赋”的出现,还是“诗词同源”、“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提出都证明了这一点。陶文鹏和赵雪沛先生在《论唐宋词的戏剧性》一文中初步论证了两者的关系,但限于篇幅,文中并未系统地阐述各词人词作的戏剧性表现。鉴于此,本文试析苏词中的戏曲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