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阶段、演进主线、对项目所采用的监控手段等在演进过程中所表现的项群化特征及竞赛规则发展的个性化特点的研究提出持拍隔网对抗项类项目竞赛规则的发展具有项群共通性与项目特殊性并存的特点,并对由此引发的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竞赛规则间的预见性及竞赛规则的前瞻导向性等继发性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的形式特征,探讨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的技术体系及技术特征、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的战术模型及战术特征,论述比赛规则对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的影响。表现为:降低发球的威胁性(包括速度、旋转、隐蔽性)、减小球飞行的速度(旋转)、缩短比赛持续时间与器材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康喜来  刘洁 《辽宁体育科技》2013,35(1):21-23,29
运用文献综述、观察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隔网持拍类运动的项目特征和能量代谢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营养补充建议,旨在为隔网持拍项目运动员训练、竞赛及恢复过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目在竞赛形式、竞赛组织方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同源性,其项目的发展在保持其个性化特征基础之上日益凸显出项群共通性特点.竞赛规则作为促进运动项目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演进受运动项目的特征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也不断地促进竞赛规则发展与演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理论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组织结构、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多拍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运动员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本单元竞技过程中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诊断的理论与方法和比赛双方运动员制胜因素的分析方法。为揭示持拍隔网对抗项群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一个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本文相关的国内外资料,了解持拍隔网对抗群的分群依据,总结了该类群在项目起源初期到后续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种系核心要素。在新的视角下对持拍隔网对抗类群技能习得规律进行了阐述,同时借鉴牛顿机械还原理论,探索出适合该类群的技能习得规律,总结了该类群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组织教材时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适合该类群的教学方法。建议在乒、羽、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动项目的游戏本性,使学生在简单的攻防游戏过程中去习得技术动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在组织教材时技术动作最好以整体的、优化组合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自备比赛器械冗余参赛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1)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中,乒乓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双冗余,网球和羽毛球运动员的自备比赛器械多为多冗余;(2)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对自备比赛器械使用概率的高低之分、赛中换用器械因素的主次之别表明,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其器械感的精细程度越高;(3)为了实现自备比赛器械的冗余参赛,隔网持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需要综合考虑球拍及其备件的材质、参数和性能,并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个人习惯来选择球拍配置(优秀运动员要求更高,基本上是"私人定制"),权衡影响自身确定器械冗余度的因素决定所需准备的器械数目,赛前对所备的球拍进行适应性训练以缩小主拍和备用拍之间"器械感"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当前,隔网对抗类项群中许多项目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些项目也是终身体育的潜能项目。但在隔网对抗类项目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上肢运动技能的学习,忽略脚步移动的教授,忽视了脚步移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脚步移动是运动者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在运动过程中为获得最佳的站位位置和有效地回击球所采取的快速、合理、准确的各种脚步变动方式。在隔网对抗类项群项目体育教学中,脚步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项群训练理论是由田麦久教授提出的,他是根据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来进行划分的,这种训练理论为我们研究运动项目的特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视角。项群训练理论将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进行了融合,通过项群训练理论来研究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这里主要以排球、羽毛球、网球为例),为我们以后进行该项群的训练提供训练和理论方面的支撑。1竞技能力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的影响1.1技战术在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中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我国隔网性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技术全面,特点突出,不断创新,形成绝招。不过随着技术水平的不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隔网对抗类项群中许多项目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些项目也是终身体育的潜能项目。但在隔网对抗类项目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上肢运动技能的学习,忽略脚步移动的教授,忽视了脚步移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脚步移动是运动者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在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项目本质特征是指运动项目在比赛规则的允许下,以获得最佳运动效益为目标,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智能学等方面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我国的竞技训练过程中存在着“重形不重质”的问题。只有对项目本身内在的、微观的和动态变化的细节进行剖析,正确理解项目本质特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为提高竞技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优化湖南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体育技能类项目的目的,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以及不同学段和项群训练理论两种视角,研究发现湖南中小学生可以选择体育舞蹈、篮球、游泳、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操和跳山羊等项目,可以选择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型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型项群和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型项群中的体育项目;同时建议对体育技能类项目的选择和优化要因地制宜,符合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20年来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我国20年来运动训练学领域的新成果,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项群训练理论、周期训练理论、中国优势项目发展的总结、对我国训练学整体结构的研究、对我国训练控制模型计算法的研究以及三氧综合训练法、恢复训练法进行扼要的总结介绍,以起到抛砖引玉,推陈出新的作用,同时供广大体育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4.
二元与一元运动训练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善光  陶于 《体育学刊》2007,14(5):19-23
通过对二元与一元训练理论的分析认为,两种理论构建基础以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能与技术关系的认识问题,特别是对早期训练专项化及专项化过程中体能与技术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运动训练最终目的是发展竞技能力、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体能与技术是专项竞技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是发展专项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体能与技术的相互转化才是专项竞技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两种"理论"在指导具体的训练实践方面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175名奥运冠军成长、成才的关键时序节点数据进行分析与文献对比研究。发现:①成为奥运冠军的系统训练时间均值为13.85 a,在整个成才阶段的时序中,青少年训练时期最持久(平均5.66 a)且在性别和项群上差异较大。训练启蒙年龄与训练启动期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青少年训练只要在合理的年龄范围内,迟早都会“一样”成功,但过早专项化或不利于成年后精英水平的长足发展。②相较而言,奥运冠军成才时序中的“男长女短”现象更普遍,生理发育男晚女早的特征并非训练启蒙的唯一依据。③训练启蒙年龄按项目特点划分更合理,建议分为低龄、中龄和高龄3类。中国优势项目隔网对抗个人项群运动员成才属典型的“大器慢成”,其特征并不同于大多数基础性体能项目,相对而言,体能耐力项群男运动员或可晚起步而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文章依据运动训练学对现代竞技体育不同项群中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近些年来国内外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成果及现状的基础上,从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两大类下八个项群的专项体能训练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论:旨在为更合理有效地安排各项目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活动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薛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4):36+42-36,42
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著名训练学教授田麦久先生的经典论述,这一理论对训练学乃至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都起着指导性的影响。而武术且不分什么套路和散打之分,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探索武术是否适合于这一理论,将武术(套路)定位于项群训练理论中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是否合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从刘翔的训练看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的训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刘翔的110 m栏训练研究发现:训练手段、方法的全面专项化和整体化已成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的主要特征;竞技体育竞争的加剧更加强调训练中的大强度和高效能;训练周期在向淡化大周期,强化和细化小周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新征 《体育学刊》2006,13(5):114-116
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对篮球运动主要特征把握模糊、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脱节和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我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员必须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具有良好的体能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正确把握篮球运动项目的主要特征,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采用科学的先进技术的手段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建议各级篮球队配置专职体能教练员,并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制定和实施全面、系统的体能训练,以利于运动员各项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特点以及技战术等应用规律的异同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共同的训练规律,形成本项群的训练理论,将对本项群各项的发展有指导、借鉴、移植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运动训练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