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殷周天命观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原始先民对至上神人格与意志的幻想产生了“天命”观念。这一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明显变化:殷商的“天命永恒”——西周的“天命可变”——周末——“天命可咒”。古文化由殷商“神本文化”向西周“人本文化”转移。而古文化的人文精神正肇端于此。  相似文献   

2.
一要会倾听。倾听就是理解、尊重、接纳、期待、分担、共享快乐,它体现可贵的人文关怀精神。有些校长对待教师的诉说,往往缺少出于真诚的关注、亲切平和以及听完的耐心,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没有必要倾听教师诉说,喜欢过早地作出结论。时间一长,教师只能敬而远之,出现“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现象。作为校  相似文献   

3.
明清历史小说有着浓厚的“得天命者得天下”的观念,总是宣称开国帝王乃天授其命,天降其辅,天佑其胜。这一观念主要源于我国传统“君权神授”思想,也反映了底层民众对天命及其王朝更迭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4.
徐徐的微风飘荡在大自然,天地间的诉说洋溢在海角天涯……粼粼的阳光穿过片片的云层洒在大地,那是大地倾听着蓝天的诉说。丝丝的细雨透过缕缕的青烟散在田间,那是泥土倾听着蓝天的诉说。深树而鸣的黄鹂在枝头轻快的跳跃,那是林子倾听着鸟儿的诉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那是无际的苍穹倾听着振翅的勇者的歌声;那是湍急的流水倾听着逆流而上的心的搏动……  相似文献   

5.
徐徐的微风飘荡在大自然,天地间的诉说洋溢在海角天涯…… 粼粼的阳光穿过片片的云层洒在大地,那是大地倾听着蓝天的诉说。 丝丝的细雨透过缕缕的青烟散在田间,那是泥土倾听着蓝天的诉说。 深树而鸣的黄鹂在枝头轻快的跳跃,那是林子倾听着鸟儿的诉说。  相似文献   

6.
金灵子热线     
喂,你好!这里是“金灵子热线”,我是“开心姐姐”金灵子。我将认真倾听你的诉说。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烦恼、忧虑、快乐、兴奋、茫然等,都可以告诉我。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是离不开口语交际的。口语交际像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它把内在的“我”与外在的“他”(“她”或“它”)联系在了一起。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交际的双方或多方时而倾听.时而诉说,时而应和,时而反驳……口语交际就是在这样平等的往复对话中,让对话者倾听了彼此的心声。敞亮了彼此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金灵子热线     
《小学生时空》2010,(7):114-117
喂,你好!这里是“金灵子热线”,我是“开心姐姐”金灵子,我将认真倾听你的诉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有什么烦恼、忧虑等,都可以告诉我:我愿成为你成长中的好朋友,你愿意吗?  相似文献   

9.
金灵子热线     
《小学生时空》2010,(6):56-56
喂.你好!这里是“金灵子热线”,我是“开心姐姐”金灵子。我将认真倾听你的诉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有什么烦恼、忧虑等,都可以告诉我。我愿成为你成长中的好朋友,你愿意吗?  相似文献   

10.
喂,你好!这里是“金灵子热线”,我是“开心姐姐”金灵子。我将认真倾听你的诉说。你在生活、学习中有什么烦恼、忧虑等,都可以告诉我。我愿成为你成长中的好朋友,你愿意吗?  相似文献   

11.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涵: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的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只有积极扬弃异化,才能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异化劳动”理论在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扬弃“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白马人”就是一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至白水江流域甘川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白马人”已经具备了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特点。对与“白马人”相异的诸多概念进行考察、辨析,有利于廓清与“白马人”概念相关的一些意义外延,提高人们对“白马人”概念的认识程度。在此基础上,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一些认识问题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体现其伟大思想家地位和特点的是他以"立人"为思想革命的目标,以改造国民性为途径,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启蒙理想和实践。《一件小事》就是其启蒙理想和实践的人文思考与探索的艺术展示。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使知识分子"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升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曾奋斗在绝望、虚妄与希望之间的鲁迅,后来从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奥赛罗》曾经引起无数的争议,其中“嫉妒说”长期在《奥赛罗》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一批著名莎学家、文学家从各种角度对嫉妒一说进行了否定,指出“嫉妒”并不能令人信服地全面解释《奥赛罗》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角度,可以看到不断被强化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中国改编莎剧也注意到《奥赛罗》中文化身份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用学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与趋势.体验哲学作为当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将人与世界的互动活动--体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的精髓被概括为3项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是第一代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是语用学哲学渊源的发展,是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弥补.  相似文献   

19.
From Confucius to Lin Piao, all reactionaries in history who tried to restore the old order and turn back the clock invariably advocate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chung yung]." Confucius praise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the "supreme virtue"; Chiang Kai-shek spoke of it as "the most refined and correct philosophy of life"; and Lin Piao babbled th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is rational." The revolutionary people, however, have nothing but contempt for all this trash. Hadn't Confucius cursed that "the inferior man opposes the mean"? This shows th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always been opposed by the revolutionary people since antiquity. The working class is the most thoroughgoing revolutionary class, so it should thoroughly criticize this doctrine.  相似文献   

20.
福柯在《词与物》中批判了两百年来西方主要的理论形态——人类学主体主义,认为文艺复兴、古典时期不存在主体,主体是19世纪第二次知识断裂的结果.福柯的“人之死”指的是与人相关的知识、人文学科的死掉,这里的“人”是概念上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实体的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