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大师,其书法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传世的张大千画作中绝大部分都有十分精彩的题款,这种绘画题款书法也代表了张大千的书法艺术特征,融碑人帖,刚健奇崛、飘逸峻峭、开张恣肆,他的画款书法是围绕其绘画形式风格、创作心境、审美需求而题写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魅力.大千的画款书法既独具一格,同时也是成就他的绘画艺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试析张大千“大千体”书法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大千崇尚书法,以书法促进绘画,又以绘画推进书法,在继承中国历代书法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重点汲取部分碑帖和名家书法特点,融入自己豪放张扬、涉险多变、质朴守真的个性,最终形成了"大千体"。"大千体"是张大千对中国书法领域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1950至1960年代间,张大千创作了不少以长江山水为主题的画作,这些描绘家乡景色作品的受画者常是画家的亲旧故交,因此这些画作成为凝聚他和亲友间情谊以及思乡情愁的媒介。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所藏《蜀楚胜迹》册即如此。张大千藉由自身所熟悉的长江山水混融了关于家乡的美好记忆;藉由馈赠至亲挚友,不仅唤起他们对故乡故情的熟悉与共鸣,也在他与受画者之间再次凝聚了属于彼此的情感世界与新的记忆。《蜀楚胜迹》以其实验性的技法表现,赋予长江山水画作怀乡情愁的内涵,无论放在张大千泼画风格发展的过程,或是长江山水之作来看,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题画",顾名思义,即"题写画作、为画而题字"。这是中国传统书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中国书法、绘画结合的重要形式。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女性绘画繁荣发展的一个时代,探讨邢慈静的绘画对研究明代女性绘画、对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邢慈静的画作成就高于其书法,在其绘画创作中,观音画占了很大比重。《邢慈静白描观音集》中的24首题画诗来源于明本禅师的《大士三十二赞》。24观音既不能与《普门品》和《楞严经》中的观音32应身一一对应,也与民间流传的33观音相不能一一对应。邢慈静笔下的观音形象有着画家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个性,它是一种理想的象征符号,是她内心自省空间的显现,借这一信仰也可产生人神间感应的媒介,从而得到心灵的超脱,忘却尘世的苦难。  相似文献   

6.
各个艺术门类均以对天地万物的感识为发端,简单的以"书画同源"来解释中国绘画与书法关系并非唯一方法。书画艺术的形成都与中国汉字的产生、演变息息相关,因此,书画关系谓之"书画同流"更为准确、更有意义;而且,画在先,书为后。二者既"同流",便有相似的表现手法与表意功能,所以,画作中常辅以书法;但二者毕竟各自为类,书早已从画中脱颖而出,在书作中绝无画功参与。此乃书画关系"二而一""一而二"也。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上,不少艺术家书画皆擅,"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特有的现象与传统。尤其是"文人画"崛起以后,书与画的联系更加紧密,"引书入画"使书法成为绘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千余年来中国画审美的主流。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书法家长期从事绘画创作的影响,绘画中的某些审美元素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8.
文人画属于中国画的范畴,是我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衍生的产物,属于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文人画包含了诗文、书法、绘画及篆刻四大艺术,集中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要上好书法这门课,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书法这一独特艺术的美学特征,在蒙格、临摹、脱帖、博采、独创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书法审美的引导和熏陶,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的欲求。一、书法与绘画、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我们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书法和绘画是亲缘最近的姊妹艺术。所谓“书画同源”,是说最早人们就是用绘画来记事的。在象形的基础上,文字又演变为甲骨、钟鼎、大小篆、隶、草、真、行等书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与画  相似文献   

10.
蜀中山水孕育了张大干的蜀中画与蜀中诗。蜀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名胜、古迹众多,风物、风情、风习奇特,不仅成为张大千诗画创作的题材,而且是他情感的寄托和艺术的生命,影响到他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张大千以造化为师,天地万物为他所用,蜀中时期笔墨风范开始具有独创性,成为张大千绘画技法“变革”的前奏。蜀中诗画是张大干艺术世界的奇葩,反映出张大干恋乡的情感特性和“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论.从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来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远在新石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兽毛制作的毛笔、以黑线在彩陶上构成种种神态生动的动物纹校和符号;至春秋时代绘画才始从纹样符号中独立出来”.文字与绘画都起源于刻画符号,后来汉字是朝着符号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完全与绘画(或象形)脱离;并形成独立的体系.绘画则一直朝着状物的方向发展,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书以言情、画以状物;两者已经分道扬镳.问题是我们理解的“源”并不只是起源之“源” 的关系,即是“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笔墨上.书与画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门类,但在笔墨上确是共同的,无论书与画、皆以笔墨为“灵魂”的,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书法与绘画.二者的区别在于;书法对笔墨的运用更强调技巧与法度,对线的运用更趋精纯,几乎是线的艺术.而绘画对线的运用更强调灵活性与丰富性.似不如书法对笔墨更重技法,注重表现造型.书法与  相似文献   

13.
谢赫的绘画六法以探讨人物画为主,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绘画鉴赏理论。"六法"的精髓和灵魂是"气韵生动",它不仅是鉴赏画作的最高审美标准,还对书画艺术的创作有理论指导意义。它要求画家与画作、画作与对象,书法家和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之间的气韵生动,以体现作品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4.
宋初画趣、书情相结合的尚意书风,已经开始解离唐法中高度凝聚的笔法内质和法度森严的体式,唐法不再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在新的笔墨意象的追求中,墨韵表现意识开始在书法中觉醒。但是书法的单纯性毕竟有别于绘画的丰富性,如何妥帖地将绘画中的多变墨韵落实在书法创作中,转化为书法线条表现的情与意,成为书家孜孜探求的目标。对这个目标在任何一个层次上的追求,都有赖于表面上用墨之法的技巧把握与深层次上书法内蕴的哲学领悟。故而对书法墨韵表现的技巧研究与书法本质的追问在同一困境中展开,使得对书法墨韵的表现日渐成为对书法本体"道"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瑰丽璀璨、五彩缤纷的大千艺术世界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线条王国——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诸多艺术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诸如“诗、书、画”三绝、“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之说,即是人们对艺术这个庞大家族中“书”与“画”具有最近的“血缘”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书画同源"是书法与中国画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中西画的重要区别之一。研究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以及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并对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再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8.
绘画在唐代的传播可以分为画家首次发送自己画作的初始传播和画作流布社会之后发生的大众二次传播。唐代画家传播自己的画作除了靠赠送成品外,也常通过现场作画来达到其传播目的。社会大众对绘画的二次传播则可分为原作性传播、仿作性传播和评论性传播。唐代绘画传播的过程客观上对绘画本身、画家乃至唐代士人甚至民众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并形成了审美、教育、经济、交流等多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画风工笔和写意结合,水墨、重彩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现代派书家为了打破以文字识读和书写为根本的习惯性思维,对西方现代派绘画进行了生硬的嫁接。但从书画创作审美体验中的“心物”之轴来分析,书法与传统的中国诗、画相比,虽有其独特性质,仍然是点画结构与主体意的融合,即意与象、心与物的统一。而现代派绘画从丙现跨越到表现,只注重意与心的一端,强调心与物的对立。这可从现代派绘画与书法发展的实践以及相互借鉴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