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拟以宗曲流域藏族丧葬习俗中普遍流行的土葬和火葬为主要内容,浅析历史渊源、自然地理条件和周边民族间的交往等因素对其葬俗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彝语支民族与古代氐羌人有渊源关系。在上古汉文文献记载中其文化明显表现出崇拜火,这种崇拜火的文化现象后来在彝语支民族中反映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火葬、火把节、火禁忌等都是彝语支民族的尚火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3.
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火葬习俗在明代已趋衰落,朝廷也有具体禁令,但一些身份低微的亡者仍有人以火葬之法处置。《金瓶梅词话》所描述的火葬,其烧化对象是地位卑贱的屈死者。西门庆用火葬方式处理武大、宋惠莲,一方面源于当时不太流行然而社会上依然存在的葬俗,另一方面企图掩盖其不可告人的杀人罪证及对弱势者的漠视。通过对火葬习俗的演变考辨,更能认清明代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有助于对《金瓶梅词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义渠戎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动地域当在今甘肃庆阳、平凉和宁夏固原等处。与夏商、周、秦都发生过战争;同时受华夏文化熏陶。性刚烈勇猛,火葬习俗,好歌乐,信神灵占卜。  相似文献   

6.
我国火葬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文化时代早期,并不来自印度。它大致经历了神话传说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到封建社会时期的追缅礼仪,到社会主义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三个重大演变、发展、改革的阶段,形成了人死后处理尸体的一种必然的习俗制度和社会趋势。火葬科学、经济、文明、卫生,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们应继续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进行殡葬改革,取缔封建迷信活动,大力推行火葬。  相似文献   

7.
彝族火葬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火葬历史悠久,至今川、滇部分彝族仍然保留着火葬习俗。彝族火葬是建立在《指路经》中“万物有灵”和火是圣洁的,火具有除秽净交功能的观念基础上的,向天坟是彝族火葬台。  相似文献   

8.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裕固族大头目部落原驻址在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西牛毛、巴音、康丰、红石窝等地。历史上裕固族文化受到周围各民族影响,形成多元文化特点。裕固族大头目部落丧葬仪式独特,通过分类描述和火葬仪式分析,可以看出裕固族大头目部落火葬仪式过程由"三次告别"完成且存在"二次葬"文化现象。其火葬仪式具有原始信仰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复合特点,具有文化整合、继承发展、组织调节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因历朝历代的思想、文化、宗教等政策迥异,火葬在我国呈现兴衰起伏之势。满族入主中原后,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火葬形式,并制定了严厉的政策以禁止火葬。同治年间,杭嘉地区火葬一度蔚然成风,这引起了士人的声讨和统治阶级的禁严。然而,声讨和禁严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根源在于:杭嘉地区人们火葬是为了植桑养蚕以图生计,生计与伦理之间,民众选择了生计。  相似文献   

1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羌地汉人作为羌地的特殊群体,在羌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钥匙"的角色,对开启羌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羌地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羌地汉人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缺乏,有关羌地民族史的研究也主要以羌人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往往忽视汉人群体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羌地汉人社会历史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羌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贵州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的江口和石阡两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贵州羌族人民创造了不同类型、功能多样、特点鲜明的羌族服饰。这些羌族服饰体现了贵州羌族厚重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羌族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以羌族文化的代表人物“释比”为切入点论述了羌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处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羌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其中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羌族地区中小学在开发羌族文化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多元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多元的开发主体作用,在多样课程形态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建立羌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形成多元的弹性评价机制,从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6.
羌族婚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从羌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羌族婚礼的形成及其特征看,羌族婚俗具有其深层的文化内涵:羌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羌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  相似文献   

17.
死后归葬是中国古代葬俗之一,最初是扶柩归葬和负骨归葬,五代、宋朝之后,由于受少数民族和佛教葬俗的影响,开始有了火化归葬的方式,但火化归葬一直受到贬议。明清时期,只对那些家庭贫寒和有军籍而死在外面的人,允许火化归葬,这实际上是一种变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羌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体育文化,是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背景中得以继承,要它在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发展,则应立足于自身的创新改造,立足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于保持民族传统文化,服务大众群体。为此,确立羌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全国人口普查显示,羌族人口增长迅猛。到2000年"五普"时,其增长速度在各民族中位居第二。位于羌族聚居边缘区的平武羌族人口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羌族人口的兴衰、演变和发展趋势,论证了社会变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羌族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羌族传统节日文化与羌区幼儿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地区幼儿教育通过融入羌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而且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羌族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文化情感。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幼儿教育与羌族节日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