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利禁止反悔原则,是美国专利司法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判定专利侵权的一项重要原则,其对于准确界定专利权人专利权保护范围.实现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日本专利侵权诉讼中的禁止反悔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止反悔原则的基本作用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如果被控侵权产品或者方法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字面含义相同的方式覆盖了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就构成相同侵权.相同侵权在美国被称为字面侵权(literal infringement).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在的专利制度似乎正在实施所谓的全面禁止反悔规则。一方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可因专利申请过程中或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所作的限缩性修改和陈述而被禁止反悔,另一方面,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中,他又可因自己在专利侵权法律程序中的陈述而被禁止反悔。  相似文献   

4.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经常遇到涉案专利中出现并列独立权利要求的情况,而且专利权人也会用两个以上的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作为主张权利的基础。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且首先要考虑独立权利要求。因此,在确定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时,应分别以每个独立权利要求为权利基础,来比较被控侵权物是否落入该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即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之间是平等的、独立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涉及运用专利法原理来解读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两则法院审结的案例中发现,我国法院对并列独立权利要求的解释与作用还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读了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之间的重要关联,这说明我国法院在运用专利法原理来处理这类案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相对于专利直接侵权行为而言。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专利权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有时行为人为了逃避专利侵权责任,并不完全实现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每一项技术特征,而只实现权利要求中的一部分技术特征,或者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现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没有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或等同特征,例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2条规定:“等同原则,是指被控侵权物(产品或方法)中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技术特征经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相比,从字面上看不相同,但经过分析可以认定两者是相等同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文专利侵权检索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姗  赵海宁  翟东升 《情报杂志》2012,31(4):175-179,195
随着专利数量的剧增,专利侵权检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目前专利侵权检索方法主要是以布尔检索为主,并且大多数研究是针对英文、日文专利进行的,对中文专利侵权检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中文专利权利要求书的特点及专利侵权判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侵权判定方法,与以往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8.
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是指专利权人主张的其发明创造所应当包括的范围.使用权利要求来界定专利发明,是现代专利法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现在各国专利法的通行做法. 权利要求作为专利申请文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意义之一在于区别发明与其他物,为专利权人的独占权划定边界;之二在于向第三人公示专利权范围,社会公众通过说明书了解发明,通过权利要求认识专利权利的范围,以避免侵权;之三在于其是作为判定是否侵权的主要依据,在侵权判断过程中,先通过解释权利要求确定专利的保护范围,然后,才判定被控侵权物是否落入其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9.
等同原则作为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一经问世就备受争议。即使是在专利大国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於如何适用等同原则进行专利侵权判定,看法也经常摇摆不定。其中原因之一,在於法官认定等同侵权时,较多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增加了判案的不确定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法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运用等同原则审理专利案件。在等同原则的适用中,需要在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公众利益之间寻求耳衡。本文试从一起被列为2004年浙江省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的元大金属实业(深圳)有限公司诉天旗运动用品(宁波)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纠纷案入手,探讨等同原则的适用范围与合理的限制,以期更加准确地理解专利保护制度,真正做到在保护专利权人权益的同时。又不侵害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在的专利制度似乎正在实施所谓的全面禁止反悔规则。一方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可因专利申请过程中或者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所作的限缩性修改和陈述而被禁止反悔,另一方面,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和专利无效诉讼程序中,他又可因自己在专利侵权法律程序中的陈述而被禁止反  相似文献   

11.
2005年,解某某以青岛H公司的一种手机(以下简称"被控侵权产品")侵犯其"手机自动隐形拨号报失的实现方法"发明专利权为由,将H公司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H公司认为,原告在涉案专利审批阶段,为了使涉案专利克服审查员所指出创造性方面的缺陷而获得授权通过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的书面形式对其涉案专利保护范围进行了部分限定和放弃,因此,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不允许将其已经限制和放弃保护的部分再重新纳入其保护范围,即应当禁止权利人反悔。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解某某于2001年12月19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名称为"手机自动隐形拨号报失的实现方法"的发明专利,该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向解某某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认为解某某发明专利申请中的权利要求不具备专  相似文献   

12.
禁止反悔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是对于等同原则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原则,各国对于其适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做法。本文通过美国"Festo vs.SMC"案件等同技术特征和中国"优化五笔字型"专利侵权案,系统解析了两国在专利侵权判断中的司法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准确地解释权利要求和确定权利要求范围是判断被控侵权物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的关键。然而,如何在实践中对侵权案件当事方以对现有技术权利要求用语的不同诠释为由,争辩其发明具有现  相似文献   

14.
张勇  顾明华 《情报科学》2005,23(6):950-954
专利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人的一项有限制的合法的垄断权利,但这种排他性权利的取得是以发明人公布其技术方案为前提的。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利人的实质控制能力较弱,导致专利权时刻面临着潜在侵权人侵害的危险。因此,对于专利侵权行为的认定与救济制度是否完善不仅关系到专利权人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一国通过保障发明人的权利,达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目标的实现。美国作为一个极其重视专利保护的国家,在专利侵权的认定与救济方面,通过一系列判例确定了一套较完善的规则。本文通过对美国专利侵权中的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理论、相同侵权与等同侵权的认定规则以及对权利人的救济制度的解读,希望能为我国专利司法实践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专利法上的"禁止反悔原则"体现了在平衡"保护范围明确化"与"权利保护周全化"两种利益上的独特作用。本文在此原理上提出在适用要件与效果上应采纳"可预见性"标准,从而恰当地排除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或专利文件修改时针对可以预见的技术方案请求等同侵权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如果被控侵权的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特征都是本领域普遍知晓的,而社会公众认为专利权人的选择排除了被控侵权的特征,认定二者属于等同特征会有损社会公众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依赖。这种方法类似于美国的"损坏权利要求原则"。"损坏权利要求原则"并不是等同原则的例外,适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7.
方法权利要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当多个行为人分别实施了方法权利要求中的各个步骤时,如何认定是否存在直接侵权或间接侵权,就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2012年8月31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就Akamai Technologies,Inc.v.Limelight Networks,Inc.以及McKesson Technologies,Inc.v.Epic Systems Corp.两案做出全体法官共同再审,在再审判决中,法院认为对于方法专利的引诱侵权不需要证据证明存在单一主体直接侵犯专利权。这一新标准不仅减少了对方法权利要求撰写的限制,也减轻了专利权人证明引诱侵权的负担,将对专利诉讼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日本三共株式会社(专利权人)以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新药注册申请过程中使用了其专利方法,构成专利侵权行为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2006年12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新药注册审批目的使用他人专利,不构成专利侵权。该判决为这一长期有争议的问  相似文献   

19.
专利侵权滥诉,是指专利权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其所拥有的专利权并不真正具备专利性,而只是在形式上合法的假性专利权的前提下,仍然向法院起诉未经其许可而使用该专利技术者侵犯其专利权的滥用权利行为。专利权人明知其假性专利权而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是恶意诉讼行为;专利权人在应知而不知其假性专利权的情况下进行的专利侵权诉讼属於过失诉讼行为。假性专利的恶意诉讼行为和过失诉讼行为都是专利侵权滥诉行为,专利侵权滥诉是滥用专利权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专利法》第11条规定了专利的禁止权范围,即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实施其专利。除实施行为的具体内容外,专利侵权成立与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实施行为是否获得了专利权人的许可,因此专利许可也就成为专利侵权的抗辩理由之一。获得许可最通常的方式是与专利权人订立书面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在合同的明示条款中约定专利许可的内容。然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