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独立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创新的产物,其运行机制的独立性和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独立学院需要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1+1"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三个层面构建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过程的初步探索进一步完善了"2+1+1"模式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对于深入探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依据教育学关于"模式"概念的阐释,从观念、制度、操作三个层次和理念、目标、过程、效果四个维度,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反映的功能性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剖析,试图说明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目前,服务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针,正确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各种悖论,构建"三为一体""三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中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发挥政府导师、企业大师、学校教师"三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依托传统地质优势 实践复合型高级石油工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国家能源战略分析及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对人才的需求,依托自身传统地质特色,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提出了复合型石油工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强化"三个结合"教育,突出"练、习、研"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对于深入探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依据教育学关于"模式"概念的阐释,从观念、制度、操作三个层次和理念、目标、过程、效果四个维度,对人才培养模式所反映的功能性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剖析,试图说明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如何体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论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宁波大学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体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及学科特点,课程结构体系以及所采取的培养方式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运行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等三个角度,分析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难题,难以发挥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才培养模式,即"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实施的意义及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研究热点。针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三室三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好、就业质量高的高职人才,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职业院校中实施"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职业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邱希华 《文教资料》2014,(32):89-90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我校"四融合、三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期望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回顾并分析了本院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的经验与模式,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为学生就业打开了绿灯,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与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紧密关联。当前,在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分别从教师职前培养、教育培训、专业标准、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四个方面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归因,并提出完善教师职前培养和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职前培养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加强教育人才队伍的标准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举措,以期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独立学院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确立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浅谈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高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进行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从科学制定岗位标准及培养目标、"专项·综合·顶岗"三阶段课程体系、"校内校外团队"三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实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研究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内涵,探索素质培养的路径,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个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研究素质培养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四级教育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which is centered on applications, oriented toward the market, and premised on abilities, has appeared at 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 variety of formats, including the embedded format, custom order forma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o on.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blind emulation in goal orientation, theoret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s, homogeniz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formalization of personnel evaluations, and other issues has prevented the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from achieving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 only through cooperation between entities on all sides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will it be possible to fully exercise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appli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at 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的分析,结合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回顾并分析了本院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的经验与模式,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为学生就业打开了绿灯。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9.
吴笑伟  崔志博 《职教通讯》2019,(2):13-16,25
推动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只有加快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才能更好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满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从创新的结构要素出发,提出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5C要素细胞结构模型,最后结合学院探索实践构建"三层五元六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短缺和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特殊性,为培养这种特殊行业的特殊人才,文化产业管理的人才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学政研”紧密结合的四元一体结构模式是目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