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品牌建设是事关报纸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任何一家新闻媒体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不重点研究、规划与实施的重大课题。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从广义上说,“品牌是一种名称、一种标记、符号、设计或这些因素的综合”。[1]品牌是反映产品自身价值“并和目标群体建立稳定关系的一种载体,一种产品品质的担保及履行职责的承诺”。[2]“品牌是消费者眼中的产品和服务的全部”。[3]对报纸而言,品牌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张报纸的信息内容、版式设计、印刷质量、投递时效、广告效果、服务质量及其由此而形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跨国公司的介入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我们正在经历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变迁。虽然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传播依然存在,但跨国公司与国家之间的全球传播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国际传播学在解释跨国公司与国家之间发生的全球传播现象时存在着固有的理论缺陷。本文的讨论表明,全球传播实际上就是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而产生的传播结构变化的结果。全球传播以因特网为核心媒介,要传播的信息和文化主要是跨国公司的意识形态,而不是表达国家或民族意识形态的信息和文化。  相似文献   

3.
应国际广告大会的邀请,我有幸作为我们国家广告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31届世界广告大会。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以国际广告协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有40多个国家、地区、大公司的代表、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围绕广告传播的进取、创新,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进取、创新”是广告信息传播事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琛璐 《今传媒》2010,18(9):106-108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广告传播越来越频繁,也逐渐形成21世纪的主流广告形式。国内近十年关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国际领域之间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指出其不同于一般广告传播的特殊性及其特有的传播模式。有的学者侧重于研究跨文化广告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差异现象,认为伴随而来的是西方国家所带来的文化霸权倾向;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文化融合是跨文化广告传播的趋势,"求同存异"才是其根本策略。总结分析近十年国内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文化差异和文化霸权是跨文化广告传播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只有在不同的文化域间寻求契合点,才能使跨文化广告传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广告是当代信息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我们生活在广告的包围之中,广告影响、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感受、审美方式。对广告的理解至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广告是广告主为了推销其商品、劳务或观念,在付费的基础上,通过传播媒介间确定的对象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1〕而著名广告专家杜莫斯则认为:广告是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类行为的事物和行动。〔2〕尽管对广告的定义不同,但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考虑到…  相似文献   

6.
王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5):134-139
[目的/意义] 以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未成年人是数字一代”这一论断的讨论和相关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和思考起点,对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理论思考。[方法/过程] 以谷歌学术搜索为工具,以“teenager、youth、young people、children”+“internet use”为搜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根据引文线索,获得相关文献40余篇,对文献进行主题和内容分析。[结果/结论] 文献梳理发现:国外研究认为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不能仅用“拥有/不拥有”描述,它有多重维度的表现,包括频率、内容、地点、动机、认知等多个方面;影响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家庭因素、能力素养、社会经济背景、年龄、性别等。得出结论: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研究与数字不平等研究是一致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其中社会文化资本、信息技能和利用动机较重要。  相似文献   

7.
广告传播既是信息传播,又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传受双方产生文化上互动的过程。就传播者来讲,他对广告中某种文化价值、信息的选择、制作、组织、传递等都掺进了自己的是非、好恶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就是他对该条信息的理解和认识。对受传者而言,他在接受某种广告信息时,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等重新理解和界定这种广告信息的价值和意义。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广告传播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广告的本身意义和价值,还存在着由接受者生成的意义和价值,两者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知能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一词的使用始于日本人。唐代,日政府派遣使臣来我国汲取先进文化,由于使臣是外交使节,不便在中国滞留时间过长,为了保证充分地汲取中国文化,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遣唐使时,同时派遣[留学生]与[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是随同遣唐史一同回国的学生。[留学生]一词就这样被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9.
一、信息公平释义及其数字鸿沟问题 信息社会的特征有三个:第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与信息相关的因素增长。有学者认为,信鼠企业在国家中占的比重最高可以达到30%左右。第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当大程度上体现在信息内容的丰富和信息手段的掌握。第三,信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实际效果。信息的重要陛引发了人们的获取欲,然而信息的稀缺性造成了人们对信息的争夺和竞争,信息公平就是人们在这种竞争情况下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产生的价值期望,它要求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能够有对等平衡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新信息技术用户持续使用行为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系统概括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研究现状能够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 以国内外文献调研与分析为基础,厘清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①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期望确认模型等理论与模型是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②影响移动商务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因素包括用户个人因素、移动商务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及多方面综合因素;③现有研究还存在着部分研究样本数量及代表性不够、大多采用截面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局限在认知范畴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理论架构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广告的国际传播实质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因为广告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不断影响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广告的受众来说,他会带着自身民族文化的经验积淀去解读广告传达的文化价值,并做出接受与否的判断.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成长的受众,对广告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信息表达方式,已逐渐成为政策传播的重要工具。探索短视频平台在公共政策信息传播中的效力以及受众采纳意愿,有助于提升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研究设计/方法]以“双减”政策为例,根据框架效应理论和信息采纳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短视频平台中“双减”政策信息框架的组织方式,同时分析不同政策信息框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此外,采用在线控制实验法验证了不同政策信息框架对受众采纳意愿的影响。[结论/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中有近四成的信息使用了目标框架,其中损失框架居多,多数采用集体主义视角和非叙事陈述方式;目标框架、文化框架、叙事框架对受众的评论、转发、点赞意愿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双减政策信息中,损失、收益框架,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叙事和非叙事要素都能增强受众的采纳意愿,并且目标框架与文化框架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创新/价值]研究结论对于政策宣传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优化政策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董建义 《传媒》2021,(6):70-72
每一次媒介的变迁都是人类文明的客观反映,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不同消费文化的形成.融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束缚,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形态:STORYTELLING广告.本文以符号视角探讨了STORYTELLING广告的逻辑和受众认知,认为其降低了受众的阻抗心理,干预并建构受众对广告的"主动"认知,能更好地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和品牌系统的打造.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关于广告诉求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有几个方面,有学者从物进行分析,转到广告的符号消费;还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潜意识广告或广告诉求.而对恋物癖的根本--"阉割情结"挖掘不多.当代中国的广告批评虽然指出了后现代广告的潜意识诉求问题,但并没有弄清楚广告和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德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1]150。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使信息的同步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电子传播使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落,文化的传播有了载体。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而起源于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传播",其核心就是跨文化,重点是对异质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以网络信息可见性为研究对象,针对信息可见性的意义及其实现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建立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更好地从互联网上获取、理解和使用信息,为国家和社会更加有效地挖掘互联网的价值,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互联网提供启示。[方法/过程] 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现象学方法等,通过对信息实践者存在维度的分析,讨论相应的信息可见性及其行为理念。[结果/结论] 信息可见性包含信息深度可见性、阴影可见性、审美可见性、符号可见性多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全面的信息可见性可以让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思考信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在觉知和反省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促进理解和协调,避免损失和伤害。在信息空间和信息服务功能的设计上要体现以他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关爱他人、追求智慧的文化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杨海军 《新闻界》2008,(2):130-132
广告场是指由广告信息交换所引起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广告场根据其信息的承载程度,可以分为单体广告场和群体广告场。涉及到场时、场强、场域三个要素,关系到广告传播过程中的技术、精神、利益三个层面。广告场理论所关注的核心是在新传播模式下广告传播活动中多角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共享、相互牵制和和谐发展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9月23曰第十四届中国广告节“中国广告长城奖”颁奖盛典上,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交通广播选送的公益广告作品《点歌》,以其贴近社会生活的主题创意、简单朴实的表现手法、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赢得本届长城奖惟一最高奖项“全场大奖”。2003年至今,湖北交通频道已经有12件广告作品在中国广告节和国际广告评奖中获得奖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邱文中 《中国出版》2012,(10):29-31
以广告代理现象为关注点,我们可以将国际广告业发展划分为早期广告、现代广告、国际广告及新世纪广告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对广告功能与价值的要求不同,广告观念随之呈现为展示、诠释、传播与卷入观念,营销传播现象与社会文化现实构成了我们思考国际广告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偶遇敏感影响因素,以指导大学生群体提高信息偶遇能力,继而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方法/过程] 使用信息增益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信息偶遇发生频次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敏感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信息偶遇频次预测模型。[结果/结论] 与发生信息偶遇最相关的10个影响因素分布于信息用户、偶遇信息、网络环境、情境因素4个维度;模型分类预测精度达82.96%,说明SVM对预测信息偶遇频次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