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学生“会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次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一位大学教授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最使我感到无奈的是,学生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不少学生在做论文前请教我:‘老师,您看,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真让我无言以对。因为,虽然我可以指导他‘研究’问题,但我无法替他‘产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策动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其最大特点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在导课中体现“任务驱动”1.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创设情境 ,引出任务例如 :在“如何用好‘我的电脑’”这节课 ,是这样导课的 ,把桌面上‘我的电脑’比做一个家族 ,把其他组成部分比做家族的成员。教师 :“上节课在桌面上 ,认识了‘我的电脑’这个图标 ,它可是个大家族 ,…  相似文献   

3.
[案例 ]笔者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去”时 ,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 :“大家是不是去过水站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 ,学校很近的地方有一个水站。那儿的水特别清澈 ,同学们都去过。所以当我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表示自己去过。然后我又问 :“如果是你一个人 ,站在那清澈的水边 ,会是什么感觉 ?”许多学生都吐了一下舌头说 :“那挺害怕的。”于是我便说 :“柳宗元所说的‘以其境过清’的‘清’ ,就是大家说的那让人‘害怕’的感觉 ,所以他才说‘不可久居 ,乃去 ,’。”此后 ,又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如何被贬永州 ,…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要求均衡化发展的今天,“后进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各级教育行政及领导部门都已经开始把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教育作为考核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这里所说的后三分之一往往是指学科成绩的·“后”。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所谓的‘落后’,仅仅是指考试成绩落后,事实上‘后三分之一’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一所优秀的学校,应当是这样的一位‘伯乐’,在后‘三分之一’群体中也能发现和栽培出‘干里马’!'’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但在其他方面却能取得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6.
一次 ,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说 :“目前 ,中学数学教学仍然主要是搞解题研究 .现在管它叫‘问题解决’,其实就是过去的‘题海战术’,说法变了 ,其实是一回事 .”咋听 ,似很惊呀 .于是 ,在这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上 ,我就此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解决’是不是‘题海战术’?”结果 ,有 35 的人回答说 :“说法不同 ,做法一样 ,实质一回事 .”有 15 的人无法判断 ,只有15 的人说 :“不同”,但却说不清为什么 .由此 ,我们也可窥见“轰轰烈烈谈素质 ,扎扎实实搞应试”现象之一斑了 .我们的教师太熟悉“应试”教育了 ,以至观念“根深蒂固”.难…  相似文献   

7.
贾晓岚 《上海教育》2001,(20):32-34
著名学者李政道博士曾经指出:“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答’,现在很多青少年很注意‘学答’,而不是‘学问’。”的确,一切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教学过程也应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报道 ,“从本质上说 ,每个学生都是人才 ,都有极大的潜能 ,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 ,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 ,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 ,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我国IT行业的首席科学家顾钧教授谈起教育和创造力这一问题时饱含哲思和激情。顾钧指出 ,“人的智慧有两种 ,一种是‘课堂智慧’ ,就是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 ;另一种是‘第二智慧’ ,包括‘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 ,前者是消化知识、发明创新的能力 ,后者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如果只承认‘课堂智慧…  相似文献   

9.
《今日教育》2010,(1):44-44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引发的社会对教育问题大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主张,对学生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色’教育。在表面上‘刷’了一层‘三德“三观“三个主义’,这是走过场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心里。”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减负增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一个又一个新思想、新理论的提出,一线数学教师该教什么?如何教?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中国数学教育的“问题特色”》一文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即应通过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地进行思考,并能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即是真正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理性人,应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与‘问题驱动’,这并可被看成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正>“我最想解决的是我的语文课堂‘干巴巴’的问题。不用说学生不喜欢,我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语文课上着太没劲了!”这是2017年我组建青岛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当日,一位成员在研讨环节的发言。我还清楚地记得,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的我这样回应了他的问题:“我们的‘趣味语文’教学理念,就专治各种‘干巴巴’。”“求生欲”,让我迈上研究之路敢说“专治各种‘干巴巴’”这句话,我是有着充分考量的。因为在成立工作室之前,我已经有了十几年相关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13.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  相似文献   

14.
一、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雅斯贝尔斯云:“哲学思想永远只能根源于自由的创造,并且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他的哲学创造.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禀赋.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他举例说:“一个孩子以惊异的语气脱口喊道:‘我一直试图把自己想象为另外一个人,但是我仍然是我自己.’这个孩子已经触到确定性(Certainty)的普遍本源之一.他通过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他列举了几个例子后说:“任何愿意收集这些故事的人,完全可能编成一部儿童哲学专著”.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近来,在讨论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时,我们学校有的教师提出:“我们是‘收底校’,有些学生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材料,从上学那天起,学习就上不来,现在提高很难办到。”有的同志说:“教育对学生成长起决定作用,只要我们下功夫,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有,位教师反驳说:“既然教育对学生成长起决定作用,老师按大纲要求教的知识,学生就应该会,可是有的学生怎么教,他也不会。怎么解释?”这些看法我感到都不太对劲,但错在哪儿也说不清楚,希望能得到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对学生讲演时说:“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国历来讲究做‘学问’,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李教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深刻,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1917年陶行知先生由美国归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于是,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主张把“教与学联络起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解决了在生活及教学中如何施教的问题。它不仅是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现代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实践为重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1 启迪 在一次国际物理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德国专家与我谈起物理教学。他明确地指出:物理教学不管我们如何教,都要使学生有兴趣学,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说:“中国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尽管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将内容、逻辑、条理归纳得淋漓尽致。但仍然沿袭的是灌注式老路,而且似乎像编织了一种框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给学生以自由空间,这样学得轻松。归纳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干。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能说的仅仅是‘Yes’或‘N。’”。  相似文献   

19.
“以偏赅全”这个词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尤其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偏赅全”作为一种常见的文法错误而存在。比如语病题、文本阅读选择题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错误类型。老师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将其板书在黑板上,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赅”写成“概”。我前些日子就遇到了这种尴尬。我正唾沫横飞,自我陶醉地讲解怎样的错误是“以偏概全”,突有一学生手捧《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老师,‘概’错了,应是‘赅’。”我以为这个学生是在搞恶作剧(因为他一向比较调皮),将信将疑地走到他身边,一看词典,傻了。  相似文献   

20.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