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钟振振:《全宋词词人小传补正》 在当代学者所编纂的断代分体文学全集中,唐圭璋先生编、王仲闻先生订补的《全宋词》,是编成、出版较早,也是编纂质量较高的一部。据其《凡例》,该书共“录入词人一千三百三十馀家”。其中大部分人《宋史》无传,清代陆心源的《宋史翼》也未予增补,许多小人物甚至连名、字、号、里贯、生活年代等最基本的信息也难以搜全。  相似文献   

2.
《全宋词》收录了两个同名词人姚述尧的词作。其实,第1442页收录的姚述尧,乃为姚瑴。将姚瑴误为姚述尧,始于朱彝尊,王梓材、陆心源至《全宋词》皆误从其说,二人之生平事迹亦屡被混杂。  相似文献   

3.
有宋一代的词人于宋玉可谓情有独钟,在《全宋词》中屡有提及,且多引用化用其辞赋之作。本文通过对《全宋词》中关涉宋玉的词作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力图挖掘宋人笔墨何以屡屡指向宋玉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其人其文作用于宋词而产生的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张藻、张伯寿、张思济、张履信、曾晞颜、彭元逊、彭子翔等七家词人之生平事迹,多有不明,前贤时哲或有考述,然亦语焉不详。经钩沉载籍,考知七人之生平里籍多项,以补《全宋词》词人小传之阙。  相似文献   

5.
朱德才主编的《增订注释全宋词》(下称《增注》)集中了130多位学人的智慧,堪称巨著,笔者对词学研究甚少,没有资格论其短长。不过,由于自己十余年来一直在研究历代状元,对宋代状元词人的生平资料也就较为熟悉。近期,打算利用《增注》研究一下宋代状元对宋词发展的贡献。《增注》中收录的词人中有状元21人(《全宋词》收22人,《增注》去掉了王曾,不知何故),在反复研读他们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12位的小传都多少有点不够准确或不够完整。因此,拟就搜寻所得,依科第先后对这些状元小传做点订正与补充,意在使它更为完善,并…  相似文献   

6.
怎样读宋词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宋代则是词的鼎盛时期,所以历史上唐诗、宋词并称。词是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唐圭璋先生编辑的《全宋词》,著录词人一千  相似文献   

7.
孙嫣 《文教资料》2011,(1):11-12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蔡戡的研究甚少,钟振振《南宋文学家蔡戡小传订补》一文针对《全宋词》中蔡戡小传所存讹误予以订补.对蔡戡的生平事迹作了系统考证。本文在精读《定斋集》的基础上,提炼出蔡戡在诗歌创作上的理论倾向,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李之仪生卒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老农,北宋词人。关于其生卒年,迄今无定论。《全宋词》和《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等云其年八十余,未标明生卒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只标出其卒年, 即公元1117年,而生年未详;又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     
本期刊载的三篇词学研究专题论文,分别采用统计学、传播学等方法,在词学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方面,均对学界有一定启示意义。《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定量分析》论述南宋至清代的追和与模仿李清照词这一文学现象及其特点。文章通过对《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及《全清  相似文献   

10.
向子湮为两宋之交具“宏才伟绩、精忠大节”(胡寅《斐然集》卷19《向芗林酒边集后序》)的爱国名臣,也是蜚声当代词坛的优秀作家,堪称南宋爱国词先驱。其事迹载诸《宋史》,然讹误颇多。今就其籍贯、生卒年及著述考辨如下。《宋史》卷377K《向子湮传》载:“向子湮字伯恭,临江人,敏中玄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称向子俚为临江人,此为“本传”中讹误最为特出者,其影响甚大,自清以降,陈陈相因,一误再误。如《四库全书总目》、《宋诗纪事》、《全宋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唐宋词鉴赏辞典》以及各种有关向于证的…  相似文献   

11.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集句诗的起源很早,但直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仁宗朝的石延年、胡归仁,神宗朝的王安石,徽宗朝的葛次仲和林震,是集句诗的发展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诗人。集句诗在艺术上有从“贵拙速”到“意贯而对偶”的变化。南宋以后,集句诗创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在题材上走向了专门化;集杜诗成了一个突出的品种;创作规模越来越大;“以文为戏”的特点再次被强化;甚至成了小说和戏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诗话汇编是诗话体的一种新形式,也是诗学批评的一种新体类。叙录宋代存、残、辑、佚的近二十部诗话汇编,用事实摆出宋代诗话汇编发展的轨迹,不难得出诗话汇编成立于宋代的结论。诗话汇编之所以兴起于北宋,至南宋达到高峰,诗话的迅速发展是内因,宋型文化的推动和雕版印刷事业的发达是外因。  相似文献   

14.
在两宋诗词作品中,作家们以“心”为师,抒写精诚的爱国情致,鼓舞了一代代的文人士大夫为救国图存前仆后继,为两宋社会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以诗词作品来观照作家心理,其“心”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和责任意识,是对儒家“内圣外王”哲学的坚守.  相似文献   

15.
宋词的创作,在按谱填词的前提下,经过词人的探索,产生了和韵、集句、隐括等创作方法。隐括是指根据前人诗文内容或名句意境进行剪裁、改写来创作新词的一种方法。它与和韵、集句都是在某种限制之下进行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词的创作,在按谱填词的前提下,经过词人的探索,产生了和韵、集句、隐括等创作方法。集句是指集辑前人的诗文成句以融汇成篇的一种作词方法。一般多用篇幅短小而形体整齐的词调,所集多为唐人五、七言诗句。它与和韵、隐括都是在某种限制之下进行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酒意象在宋词中的出现频率相当高,两宋知名的词人无不善于以酒意象入词,而酒意象折射出的是词人的道家人生哲学。道家思想对词人的人生哲学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其与酒结缘,在词作中大量运用酒意象。这体现了宋代词人对个体生命欲求的肯定、对功名的蔑视、对道家思想的回归、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语诗人的诗歌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诗意的集中体现,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歌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呢?译诗不仅需要译出诗句的含义还需译出诗的意境,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对诗味,也就是诗的意境有深层次的把握,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诗的原味受损,所以译者常采取各种策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通过翻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诗名家之诗歌,探寻如何使汉语新诗之诗味损失在英语中得到补偿,使其在英语语言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9.
身处道咸时代的丁日昌力精洋务,他与宋诗派诗人关系密切,该文从丁日昌与宋诗派诗人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实践两方面探究其诗歌的宗宋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