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蒹葭》作为《诗经》中的名篇被选入初中教材,很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课本及教师用书有三处解释值得商榷。现提出来与大家讨论,以求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
金开诚的《漫话清高》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其中一段从词语到标点都有值得推调敲的地方。这段字是(序号为笔所加):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被选入人教社高中课标本《语》必修4。 辛弃疾这首词的写作时间,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厘定于淳熙元年(1174年),理由是:词作“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疑非首次官建康时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爱和 《学语文》2008,(1):29-29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营造悲情世界的素材。以鲁迅作品为例,《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被选入中学教材里的小说,都为我们读者营造了催人泪下的悲情世界,这为我们进行悲情教育与熏陶提供了非常好的蓝本。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这种感情,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在《语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中,沈士军老师撰写的《关于(语读本)使用方法的几点看法》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来“集体朗读”《语读本》的好方法,令读颇受启发。但是读后细想,笔还是觉得学生的早读或午读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熟读或背诵语课本中的篇目。再说,《语读本》中所有的篇目也并不都适宜“集体朗读”,  相似文献   

7.
《报任安书》一文历来被当成研究《史记》与司马迁的重要文献,选入中学课本后,一直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可学生对本文行文思路和感情脉络的理解历来不那么清楚,时代、人生经历甚至“节选”等诸多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困难,我曾尝试将《太史公自序》(以下统称《序》)与《报任安书》(以下统称《书》)比较阅读,发现有些难以理解之处会处理得很好,学生对司马迁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已发表的词作中,以"沁园春"作词牌的有两首,即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和1936年的《沁园春·雪》。这两首词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比较  相似文献   

9.
高玉芝 《山东教育》2005,(35):40-41
新编初三语文第六册教材选入了宗白华的观代爱情短诗《我们》,这是初中课本首次选入现代爱情诗.是人文教育的大胆尝试,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解读爱情诗?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把它定位在人文教育上,既让学生体会“我们”心心相印的美妙,又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詹丹 《语文学习》2020,(1):59-6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除了选入外国的两则伊索寓言外,还选了中国古代《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已是成语,为世人所熟知,而《伊索寓言》的两则,又是传统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如1987年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和1993年版的九年义务制《语文》课本[1],都选了这两则寓言,只有《穿井得一人》是统编教材新选入的。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教材选入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笔认为不大妥当。《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之一.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节选其中精彩章节进入初中课本确实很好。但可供选择的很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不选为宜。因为这篇课虽然人物形象鲜明,艺术价值颇高,但主人公鲁达有严重的性格缺陷,他的暴躁脾气、蛮横态度、无赖相和流氓腔会给青少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驿路梨花》长期被选入中学课本,现再次被选人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显然是得到了很多选编者的认可。这篇讲“学习雷锋’,进行“思想宣传”和“道德教育”的作品,究竟凭什么获得常青的生命力呢?倘若从叙述艺术方面作些探讨,也许会找到答案,同时也能增进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俊 《现代语文》2005,(2):109-109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因其对琵琶声的出色描写而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千古绝唱。《琵琶行》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处理好教材中音乐描写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课文教学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语》七年级上册选入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昆虫记》中的一篇章《绿色蝈蝈》,课是从由原编译的《昆虫的故事》(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节选来的,译黄亚治。我没见过法原,但以法布尔的学术态度推断,原应当是相当科学严谨的。我在备课中,对照1997年版的《昆虫的故事》编译本,却发现教材选入的译多处让人费解,现择其中三处就教予方家。  相似文献   

15.
“胡屠户”虽是个杀猪的角色,但其知名度甚高。初中传统课《范进中举》,更是把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铭刻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心中。他一直被称为“市侩”的典型——老师都这样说,《初中语课本第五册》(91年版)中该课的“自读提示”、《第五册语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教案第五册》也几乎异口同声地把他叫做“市侩”。最近,  相似文献   

16.
《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篇幅较长且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语录体散文,被选入多种版本语文教材.由于《论语》中对话向来简短含蓄,所以《侍坐章》中也有不少地方语简意丰,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争议.现选取一些地方作详细辨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项链》的中译本,随后《项链》被选入当时的国语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项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几经沉浮,解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从《项链》进入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8.
[思路]《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教师博览》2005,(6):4-5
据报道,新近出版的上海市新版小学语课本正式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此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新课本也将《狼牙山五壮士》一转到了“课外阅读”读本中。而就在此前几天,名震中外的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的最后一名幸存葛振林刚刚病逝。尽管语课本删除“五壮士”与葛老英雄的去世没有任何关系,但人们还是难免会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难免会感到颇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0.
莫怀戚,男,中国作协会员。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电影院跑片员和剧院小提琴手。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系,先分配到部队任新闻干事,后转业到重庆师范大学任教至今。1980年开始学创作。已恨表各类作品近五百万字,以小说为主。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中篇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岁月》等。1994年获庄重学奖。散《散步》被选为中学语课,1995也被新加坡选为华教材。散《家园落日》也被多个地区选进中学语课本。[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