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学教育”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相当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国学教育重新提出的背景、国学的内涵、国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以及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一己之见,并希望能与教育界同仁进一步深入切磋与讨论。文章也对恢复“国学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警示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学科教育》2012,(5):10-10
2012年9月27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同期举行。该中心将深入开展国学研究,面向教育系统行政管理干部组织开展国学教育培训研修和国学教育政策咨询。黄济、董光璧、何光荣先生分别向中心赠送“学古而不泥古尊儒兼顾百家”、“尊重传统创造未来”、“大道至善真儒无敌”的题词。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以“国学及其核心价值”为主题作了“清源国学讲堂”首场演讲,并就学员提出的国学的内涵、核心价值的提炼、小悦悦事件、孔子学院、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西文词汇的收入等问题作了精彩回答。  相似文献   

3.
“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型有“校”、“序”、“庠”,设在地方的自治单位“乡”、“遂”之中,并由司徒和遂大夫职掌。国家教育称“国学”,设在王城,由乐师、大司乐等官职掌。可见,国学的原意,是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它与地方的乡学相对。后代的国家教育,明显受到周代国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国学教育不仅要多读,更要践行,将国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为行动和气质,从而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5.
王玫 《山东教育》2011,(5):24-26
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国学”热,有的地方还办起了“国学”学堂、现代“国学”私塾,让幼儿读经、以“文”化人,甚至还出现了以幼儿吟诵“国学”诗篇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尺的百日追风现象。如何思考国学传承与现代教育接轨的问题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国学师资的职前培养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师范院校要发挥在国学师资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应创建有利于国学师资培养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自身的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概与元”“专与融”“选与必”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采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并创建具有浓郁的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所奉行“德育为本”的百年老校,宁波市镇安小学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镇安特色的国学教育之路。一、建构国学教育的环境文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以国学精神为内涵改造整个校园环境,从浩瀚的国学文化中甄选精粹,赋予校园丰富的国学韵味,让学生眼观、耳闻、身处之所皆有国...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千年文风的要求,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化传承可“师古”却不必“法古”,对国学经典教育意义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互联网时代基础上的,探索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应用方法既是提升国学经典在小学中的传承效果的需要,也是创新国学传承方式,完成“经典”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势必要深入把握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中的融入价值,不断开发现代化的国学经典诵读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杨克祺 《中国德育》2004,(9):16-17,30
2002年,我报了三个课题,其中一个就是省级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国入世与国学教育”。为什么要选择“国学教育”?还在前面冠以“中国人世”的帽子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推进,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国学教育。但在多元文化、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下。国内一些高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国学文化无异于快餐文化。为此,对于在高校开展国学课程的意义以及如何推进高校国学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号召年轻一代学习国学,从而掀起学国学的热潮:从少儿读经到大学开设国学实验班,从“淑女学堂”的出现到孔子学院的风行,从国学博客圈的开通到国学大师的评选等。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利用历史教学开展国学教育是一种双赢的教学理念。历史课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对于国学教育的传播很有益处。应在加强国学传播与历史教育上作出探索和研究,促进国学教育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发扬,并借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要面对“无”与“有”的问题。“无”真的就是“没有”吗?事实说明,不尽然。“无用之用”更有用。本期“焦点”探讨的是让孩子学习国学的问题。不管您对孩子学习国学持什么态度,本刊记者对于徐勇教授的采访《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文值得一读。如果您也想问“让孩子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可以重点读读徐勇教授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15.
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共发展50所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实验,其中10所学校被教育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组国学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授予全国示范校的称号。通州区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入中小学。2009年底被中央教科所、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确立为国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从最初25所已经增加到50所。其中,于家务中学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确立了《古今二十四孝》、《三字经》人物志、《论语》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梨园镇中心小学根据国学启蒙教育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现状,确立了诵读化、思想化、故事化和生活化“四化”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李儒文 《课外阅读》2011,(12):332-332
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在经济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日益严重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国学教育不仅要多读,更要践行,将国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为行动和气质,从而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7.
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霞 《教育学报》2012,8(1):13-18
面对围绕国学经典教育所产生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应重新确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从价值功能上看,应科学理性地看待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捧或贬损;从资源选择和设计上看,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根气的同时与现代观念意识进行智慧对接与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照搬经典;具体到教学方式和作用途径上,则应力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唤醒”与“激励”,而不是“灌输”与“规范”.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去年王旭明先生连发博文和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王旭明先生还在《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的博文中指出:“就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看,我也没有说让学生由学英语转到学语文,而是强调要学国学。”这个增加“国学教育”的呼吁引起了学界的热议。  相似文献   

20.
《青海教育》2009,(7):21-22
在甘肃万华企业集团的资助下,海北州祁连山中学被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中心、共青团海北州委确定为国学教育基地。5月11日,“魅力国学,书香海北”——海北州国学教育基地揭牌暨国学教材捐赠仪式在海北州祁连山中学隆重举行。这是我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学教育基地。仪式上,甘肃万华企业集团为国学教育基地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国学教材共1000套。州委宣传部和团州委分别向中华慈善总会国学工程中心和甘肃万华企业集团回赠了证书和牌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