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古人说:相反相成,相克相生。语文课上,教师利用错误教学法进行教学,确实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课堂教学艺术。这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有意识地采用错误结沦,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法,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犹如《丝路花雨》中的英娘“反弹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当精心备课,对教材潜心研究,做到有条不紊,最忌出现知识教学上的失误。但语文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由一时一地采取错误结论,让学生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错误的结论,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这样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应当精心备课,对教材潜心研究,做到有条不紊,最忌出现知识教学上的失误。但语文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由一时一地采取错误结论,让学生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错误的结论,以假明真,欲正先反,以反求正,这样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顾文薇 《考试周刊》2010,(7):179-17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地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变化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  相似文献   

5.
“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挥动“两个估计”这根大棒,大搞所谓“反回潮”、“反复辟”、批“师道尊严”等等,全盘否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有的同志至今仍然“心有余悸”,不敢大胆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我想,必须畏开讨论,辨明是非,肃清流毒,消除余悸,才能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夺取揭批“四人帮”和教育革命的新胜利。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和反整体性、同一性为主要特征,它为教育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观对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查阅文献和观察研究结合下,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内涵需求,“后工业社会”中教师角色冲突的形成,教师应如何进行角色冲突的化解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以便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学生、教师自我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7.
<正>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每一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尽管英浯与汉语之间的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的差别经常被忽略,它仍然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将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正说反译或表达这种意思时有其独特的方法,与汉语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屡屡出现以辐向磁场为背景的一类考题,而相关辐向磁场的知识点并不是高考常考点,属于“冷僻部分”,且教材中仅用了一句话简单地描述了其特点,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采取“冷”处理方式教授(不教或简单提及,不深入分析)这部分内容,再加上部分教辅资料的误导,学生对辐向磁场的分布特点根本不能深入理解,甚至少数教师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现举例说明辐向磁场分布的特点,以达到拨“乱”反“正”,去“伪”存“真”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材培训,以举“一”反“三”为培训目标定位,确立教育哲学、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方法论、教学设计原理、教学逻辑等理论基础,指导一线教师掌握统编语文教材的本质与规律之“一”,进而实现迁移运用之“三”。建立理论专家—教研员—优秀教师三级培训队伍体系,着力解决举“一”反“三”的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增加激发教师自我培训的意识、展示自我培训的路径等内容以完善培训内容体系,重新审视教材培训与教师专业素养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实现上述培训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黑格尔逻辑形式的分析魏新安一、黑格尔的逻辑形式──“正、反、合”在黑格尔的逻辑体系里边,他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是“具体概念”以自身说明自身的自我推演的方法。与此相适应,他所采取的基本的逻辑形式就是从“正”经过“反”再到“合”的三段式。这里“正、反、...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长。然而,现实中却频频出现“反教育”现象。论文在对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进行表征的基础上,从学校组织管理的控制逻辑、教师对模式化教学的崇拜、应试化办学理念的桎梏和偏重结果导向的评价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反教育”现象的成因,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消解“反教育”现象的初步对策,即弘扬人本教育、坚持人本管理和落实人本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璐 《教育导刊》2009,(3):19-21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个体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需要社会和学校方面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在诸多因素中,教师管理是影响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检讨当前学校管理中的“反专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理念,并建立与“专业”本质相契舍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认为拓展课是在日常上课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任务、方法以及知识应用等有所扩展或深化的课,能够使课程更好地具有时代性和选择性.要充分地发挥拓展课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论述了拓展课的内容要慎重选择,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拓展;拓展课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最好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相似文献   

14.
申晶晶 《文教资料》2014,(25):75-75
朱元璋依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面对攻占南京后,三面环敌等极其不利的形势,而能化被动为主动,反孤立为独立,一举夺得天下。本文试就此策略,谈谈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以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修为     
教师“修为”具有双重词性,作为名词,指教师经由练习、修炼等实践过程后所达到的修养、素质、能力、道德等境界;作为动词,指教师为达成或实现某一技艺水平或境界所进行的持续的、规律的、不断深入的实践过程。教师“修为”,既指文化自觉、德性自觉、专业自觉的教师学习方式,亦为教师修心正志、修德正身、修业正行的养成过程。教师“修心”以“正志”,通过“蓄心”以“觉志”、“养心”以“诚志”、“炼心”以“正志”的“修心”过程,“正”中国文化中“育人之德性完满”的教育本体性追求为“志”。教师“修德”以“正身”,“修”为师者敬义恪责、弘道润性、怀德臻善之本德,以“德”率“身”,“德”厚“身”正,行“正德”之教;教师“修业”以“正行”,是博观精察、凝疑究源、知行相资、昭本育慧的实践共生过程,行“正”方精其所业。教师“修为”旨在汲取中国文化滋养,养成涵具中国生命学养的博练之师、厚德之师、鸿懿之师,探寻中国式教师发展之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体系。  相似文献   

16.
反例 ,就是在引导思辨中 ,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结合正、反两面辩证地思考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地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以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一、呈反诱思 ,前馈控制———“诱”小学生理解概念、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时  相似文献   

17.
沟通正反联系突出对比教学──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小)几”应用题的教学昆明市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李家永“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在“九义”教材中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先在六年制第二册教学正叙的,然后在第四册教学反叙的。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  相似文献   

18.
一、园本“活动课程”的由来 2009年,北京市第六幼儿园(以下简称“六幼”)在思考园所发展时决定要进行园本“活动课程”建设,主要目的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注重研究幼儿“学”的过程中,使教师不断发现幼儿的“学”,从而反“教”思。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其构建中,“过即”、“过离”走的是两个极端,只有“若即若离”才能形成良好而高效的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师生关系的基础不仅在于哲学上的“中庸之道”、“反者道之动”和“无为而无不为”;而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角色特征也为其提供了心理依据;同时当今的教育现实也决定了教师不得不若即若离地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主题学习”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与教材相匹配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教材与《丛书》共同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思辨与智慧”的教学为例,谈谈指向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