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现代文化及艺术风靡一时。它们消解价值,丧失价值判断,被称作“胡来艺术”。中国文化与艺术如何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碰撞中逐步摆脱边缘化危机,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迎来新的辉煌,成为每个年轻的学者、艺术家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化“三纲八目”的和谐之境,“修齐治平”的担当精神以及水、节、中、庸、孝、和等概念、范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不应该被当作历史垃圾而抛弃。相反,包括中国书法艺术在内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应该得到继承弘扬,因为她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指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①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儒家的进取精神,而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更是值得称道;道家达观的生命哲学、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从人和自然的角度阐述了“和”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世界依然有价值;法家“按章办事”的“法”之精神;墨家的“反战的和平思想”、义利结合的践行之光。这一切都是中国文化在当代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理念 ,其内容极为宏富。然而 ,中国之文化传统 ,并非有一个严谨的整体性思想系统 ,实是由许多“次传统”所构成。各个次传统“异”中有“同” ,不可把它看做一严谨的思想体系 ,亦非一严密的逻辑系统 ,它有涵盖性而少排他性 ,重“合”而不重“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旅游根植于传统文化,儒家的“比德观”与道家的“至美”、“至乐”观,影响着历代文人士子旅游的价值取向。中国的传统旅游发轫于帝王的冢山祭祀活动,遂有“五岳”之说。佛的传入与道之兴起,建寺庙宫观于名山大川,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随着漫游、玄游、云游、仙游以及涉险之游的勃兴,旅游形式便呈多元性发展,皆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传统旅游,而传统旅游又使传统文化丰富发展。研究传统的旅游文化,对发展现代旅游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6.
文化具有表层和深层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象,而美籍华人孙隆基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正是通过对“仁”——“二人关系”的解剖,挖掘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即把个体价值消融于群体关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丝绸文化的世界意义随着神州大地上“文化热”的出现,国外众多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学说被介绍到国内来,而我国学者又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不少观点。于是,“文化”一词被中外学者赋予了众多的含义,并且颇有争议。据统计,国内外对“文化”概念所下的定义,不下百种。不过总的说来,文化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的是文化科学知识;再宽泛一点,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故在此意义上,《辞海》一书视“文化”与“文明”为同义词。我们所探讨的中国丝绸文化自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两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意蕴,将之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揭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价值旨归。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旨归,揭示和分析这些价值旨归的内容,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对中国的武力征服 ,造成了近代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危机。价值 ,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文化系统中最难变动的文化因子。随着中国文化危机的加剧 ,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价值系统 ,也不得不面临着转换。在内因与外缘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一方面凸显了其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则仍力图与传统建立联系。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统的断裂 ,它仍表现着与传统、尤其是与明清以来的文化传统的血脉相联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华夷之辨”、“义利之辨”、“本末之辨”这三个价值要素在近代的转换为例 ,对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价值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艺术的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境遇,用辩证扬弃的态度进行综合创新,其意义和价值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3.
"意欲"是梁漱溟文化观的根源,由此出发,梁漱溟既坚守东方文化,也认同西方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其文化观是多元的、进步的,是站在"当下"去观望"未来"。梁漱溟希冀用"未来"去修正"当下",从更深远的未来前景来规划和重整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选择,历来有国粹主义、全盘西化论、中西调和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理论。但这三种文化理论都有其局限。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上,应该选择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内生或内启方式。这种内动力重启的依据在于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普世性(普适性)。这种普世性使其很容易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契合,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类型;对高职类“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科目定位,教材切入点的选择,教材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授课对象的需要和授课方法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论述基础上设计了高职类“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编写提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色彩观既是“颜色色彩观”,又是“广义色彩观”、“哲学色彩观”,并在文学、语词、文字、训诂、绘画、工艺美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流露出“尚青”的观念。作为“审美方法论”的“大色彩观”一直都“参与”着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共同“营造”着具有审美特质的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经济和文化经历了高科技和信息化的转向,文化的消费和文化的商品化成为重要的特征,在哲学上则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新的思维观念。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和文化开始汇聚到世界性的"全球化"潮流之中,中国产生出了前所未有、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九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显现了后现代社会的特征。本文就中国后现代社会和大众文化的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详尽阐述了汉字三维文化结构分析教学法,从汉字的“教育能”、“文化能”和“智力能”等三方面进行解析,说明了汉字三维文化结构分析教学法对语文的启范教育、基础教育与汉字、汉语的专业教育教学具有全面开拓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