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按“一国两制”回归后的香港仍执行香港或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我国内地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仍与国际准则有一定差距的会计准则的背景,指出内地股份制企业在香港上市股票的会计问题:一是内地特有的会计业务(如公益金)不太为香港所理解,急待严密规范和充分揭示;二是内地与香港会计法规制度不同而产生会计核算差异,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需尽可能消除。在展望了香港和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基础上,笔者设想了在香港上市的内地股份制企业由目前的“两套报表”过渡为“一套报表”的可行办法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按“一国两制”回归后的香港仍执行香港或国际会计准则,以及我国内地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仍与国际准则有一定差距的会计准则的背景,指出内地股份制企业在香港上市股票的会计问题:一是内地特有的会计业务(如公益金)不太为香港所理解,急待严密规范和充分揭示;二是内地与香港会计法规制度不同而产生会计核算差异,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需尽可能消除。在展望了香港和国际会计准则及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基础上,笔者设想了在香港上市的内地股份制企业由目前的“两套报表”过渡为“一套报表”的可行办法和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香港回归的历史脚步正一天天向我们走近,6月9日,恰逢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漾溢着同胞亲情的气氛中,本社的编辑、记者迎来了香港心理教育专家——香港浸会大学陈启芳博士、香港浸会爱群服务社梁林天慧、蔡志强、郭广辉、崔淑贤一行。作为教育界的同行,大家一见如故。对香港回归这一世纪盛事,大家由衷地表示庆贺,并对前景充满信心。在恳谈会中,沪港两地的教育工作者交流了青少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恳谈会对加强沪港两地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恳谈会上还对由香港心理教育专家和华师大、市教研室和我刊编辑参加的“沪港青少年心理健康比较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作了布署。晚上,金正扬副总编设宴招待了香港同仁。  相似文献   

4.
经历了150多年的分离,香港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在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地欢迎香港的回归时,我国特殊教育界也积极地邀请香港同仁参与到我们的一系列教学与研讨的活动中。香港在一国两制的英明政策下,做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将继续繁荣昌盛,迎接一个新世纪、新时代的来临。在过去的几年中,香港与内地的特殊教育工作老,已经取得了较强的联系,增加了相互的理解,并渴望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香港发展特殊教育的经验中有许多值得内地借鉴的地方;同样,内地在过去ZO年的改革开放中,特殊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和香港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5.
香港大学发布新学年内地招生结果,2012年共接到逾1.2万名内地高考生申请。录取363名,包括21名“省区市状元”,创下录取内地高考状元数目的历史新高。国人的眼光。开始注目于这个曾经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忽略的弹丸之地。地域虽不广阔,但香港却拥有着“东方之珠”的美誉。如今,她早已成为亚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都市之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和多元共生。更令香港教育也呈现出与他处不一样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对日至31日,我随“内地一香港基础教育教材展览暨教育研讨会”代表团赴港。在教学交流研讨和参观访问过程中,对香港的基础教育做了考察。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的迫近,香港教育的情况越来越被教育界人士所瞩目。本文拟对内地、香港教育的不同之处作一下比较。1.学校  相似文献   

7.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促教育发展繁荣——内地、香港教育界同仁喜聚鹏城畅谈’97回归盛事□本刊记者程淑华陈晓光梁伟国1997年4月27日距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还有65天深圳银湖宾馆八角亭从清晨起八角亭就充溢着浓浓的亲情。一幅“罗湖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九七”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态势是香港经济发展依然离不开内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会动摇;资本国际化也成未来香港经济发展难以改变的态势,“九七”后香港将继续作为国际旅游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九七”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态势是香港经济发展依然离不开内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会动摇;资本国际化也成未来香港经济发展难以改变的态势,“九七”后香港将继续作为国际旅游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据媒体报道,最近居住于内地的香港人回流香港的现象很明显。一些香港人原来选择在香港工作、深圳生活,以便逃避香港的高生活成本。现在许多香港人卖掉在深圳的物业,回归到与大多数港人一样的生活。公安部门的数据也表明,一些要求回来定居养老的人士近年来也打“退堂鼓”,原因就是内地的生活成本太高。  相似文献   

11.
浅论"一国两制"模式对香港及大陆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思想在香港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运用。文章试图通过对香港在回归前后政治体制变化的回顾与评论,以及香港政制对内地政治体制改革的参考意义的评述,揭示这一互动的现实状况,同时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以香港殖民化的独特身份为背景,运用相关身份政治学理论与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霍米.巴巴的“混杂”与“模拟”理论,通过对课程、办学模式、教育政策、培养目标等的分析,探讨香港国际学校是如何在一种奇特的身份政治中运作,以及如何通过寻求自身与异文化之间的关系来建立和支持自身的自我同一性,以摆脱潜在的去殖民化焦虑。  相似文献   

13.
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两地教育交流和合作不断扩大和加强,其中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在对方区域招生的规模逐步扩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者回顾了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历史,分析了内地学生热心选择香港高校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了对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后回归香港:文化裂隙、文化认同与弥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后的香港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内地和香港在文化对话中存在着裂隙,两地文化需要进行认同努力,只有首先正视内地和香港在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才能在业已建立的良好互信基础之上更加主动地推动双向互动对话机制,以利于真正的沟通与理解,并有助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汇》2009,(9):8-9
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已持续了12个年头,从大批尖子生竞相报考到近两年的“港校热”降温,笔者发现,面对“在内地还是去香港念本科”的问题,学生们的选择已逐渐回归理性。2005年至2007年,共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30名高考第一名选择就读香港高校,约占第一名总数的13%。  相似文献   

17.
同为公函差异明显--香港公文与内地公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公函”涵义宽泛,运用范围很广,呈现多功能特点。内地“公函”涵义狭窄,运用范围有很。相关内容,香港运用“公函”处理,而内地则仔细地选用“通知”、“通报”等文种处理。两地在实践环境中,无论文种还是书写格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经验。  相似文献   

18.
褚蔚然 《考试周刊》2012,(39):168-169
“港校热”是指内地优秀学生踊跃报考香港高校的现象。本文由此现象出发,追溯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了产生“港校热”现象的原因,并进行了一定的评析,最后进行总结.这对于内地高等学校积极应对“港校热”与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期给予学生家长一定的理性导向。  相似文献   

19.
木鸣 《云南教育》2007,(7X):38-38
一年一度的高招渐露分晓。与往年一样,香港高校赴内地招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注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的人们发现,一些省区市的“状元”舍内地名校选香港高校的新闻仍不时见诸报端,与此同时,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产生的“鲶鱼效应”,也已经慢慢显现。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0月24日,在距澳门回归祖国还有57天之际,澳门与内地的教育界同仁欢聚在广东省中山市,喜迎澳门回归,共话教育改革。 这是由《人民教育》杂志、澳门中华教育会、广东教育杂志社和中山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迎澳门回归话教育改革”专题座谈会。出席会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