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何谓“夜明珠”?指传说中夜间能熠熠放光的宝珠。又名“隋侯珠”、“灵蛇珠”、“明月珠”、“夜光珠”等等。“夜明珠”,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战国策》·《楚》记载:“(楚王)乃遣使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八八《西域传·大秦》记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西汉东方朔著《神异经·西北荒注》记载:“西北荒中,有二金阙,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径三丈,光照千里。”晋王嘉著《拾遗记》二《夏禹》记载:“禹凿龙关之山,亦谓之龙门,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  相似文献   

2.
尿毒症呕吐可以从厥阴经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晚期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症状,过去我们习惯从脾胃辨证论治,效果常常不理想,参考伤寒论有关条文,笔者认为,尿毒症恶心呕吐可以从肝经辨证论治,理由如下:尿毒症的病人由于脾肾亏虚,不能运化水湿,少阴枢机不利,形成“关格”之证,上吐下泻,水谷不进,治疗习惯于温补脾肾,但温补之法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细读《伤寒论》,可以发现张仲景对于呕吐的治疗从肝经辨证论治。参看《伤寒论》有关条文(文前数字为通行宋版《伤寒论》条文序列号):《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26.厥阴之为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338.伤寒…  相似文献   

3.
<正>失眠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尤为多见。据笔者观察,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早醒、不易入睡、多梦或浅睡眠,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一、经典著作对失眠的描述以及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学对失眠的记载,较早的有《难经》中提到的“不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提到的“不卧”、《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伤寒论》中提到的“不得眠”“卧起不安”等。目前,认为《外台秘要》是最早出现“失眠”描述的医书之一。《黄帝内经》确立的“阳不入阴”理论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景岳全书》认为该病病机与“邪正”相争有关。  相似文献   

4.
社科文摘     
“妻子”称呼溯源妻子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裁:“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  相似文献   

5.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初唐著名边塞诗人王翰写的一首题为《凉州词》并被誉为“七绝之冠”的代表作。诗中提到的“夜光杯”,为甘肃酒泉市素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饮酒器皿。夜光杯的出现,据考大约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来是朝廷贡品,最早见于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著《海内十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冥夕出杯于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满于杯中也。汁甘香而美,斯实灵人之器。”所谓“…  相似文献   

6.
琢磨     
“琢磨”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琢、如琢如磨。”诗人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曰:“斧藻至德,琢磨令范。”古人赋予“琢磨”一词多么美好的含义。而把这含义一剖无遗的则是古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识义。”可近些年来,“琢磨”一词的含义却变得由褒而贬,尤其是“琢磨人”三字更耐人琢磨。工作中,谁也不愿意身边有个爱  相似文献   

7.
“以虫治虫”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王心喜对生物界的互相制约的现象.中国人早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螟蛉泛指鳞翅目多种昆虫的幼虫,蜾赢泛指胡蜂科、泥蜂科、蜾蠃科的昆虫。《礼记·郊特性》的“入...  相似文献   

8.
“间谍”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附李牧》:“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对此词的解释则首见于《唐律疏议》:“间谓往来,谍谓觇候。”专指战争中秘密侦探敌情人员。历史发展到今天,“间谍”一词内涵早已远远超出了其原始的含义,尤其是当今世界冷战结束后,各国竞相在经济上一展身手,商业竞争日趋激烈,间谍一词也脱离了其军事意义,转而成为商战天平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丢失《奈端数理》译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扬宗在《晚清科学译著杂考》一文中引丁福保言:《奈端数理》“后为大同书局借去,今已不可究诘。”王扬宗又因之断言:“《奈端数理》可能还在天壤之间”。近读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其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初稿于1902年)中有一小号字夹注,言及《奈端数理》译稿之命运。兹录之以下:  相似文献   

10.
在“十一五”两会上,温家宝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其中“兢慎”,见于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相似文献   

11.
木鱼     
木鱼,是蒙古、纳西、藏、汉等族木制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木鱼历史久远,很早就随佛教传入我国,一直在寺院中应用,为佛教法器,用于聚集僧众和诵经之中。关于“木鱼”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掸师所撰《救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据此,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制,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木鱼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宗教歌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  相似文献   

12.
刘曼 《科教文汇》2009,(9):211-212
辞与赋实则是两种文学体裁。辞,印楚辞。宋·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①至汉成帝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题名《楚辞》,故此后,楚辞既是一部诗歌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赋作为文体的名称始见于《荀子·赋篇》。至汉代却出现辞赋不分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辞赋并称的提法,如《司马相如列传》称:“景帝不好辞赋。”②盖因两者之问具有较大的相似度所致。而从汉代赋家们的创作作品中即可以看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本文拟从思想上来说明汉代赋家对楚辞的承继。  相似文献   

13.
传世本《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有“赦过”一词,简本相当之处作“正徹”,该词不见于古籍之中,难以解释得清楚。后也有多位先生对其做出过考释,但始终存有异议。文章指出“徹”与“辙”乃是一组通假字,“辙”由道路,途径之意引申出错误,经验之意。“正徹”疑为“正辙”,在此处当纠正错误讲。  相似文献   

14.
中国象棋,古时称象戏、象弈、博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屈原的《楚辞·招魂》“:歈蔽象棋,有云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矣,呼五白些。”汉代刘向《说苑》和《潜确居类书》也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是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创制了《象经》,可惜那时的棋制和有关著作都已失传。至唐宋,象棋才真正形成。《唐国史补》对长安的生活描述中有这样的记载“:或侈于博弈。”可知象棋是长安人的时尚之一。不过,据史料记载,象棋的走法历经了多次变革,唐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  相似文献   

15.
闲话手杖     
手杖,俗称拐杖,是老年人的“忠实朋友”。步履不便的老人,常常以手技为伴,这是广大读者所熟知的。其实,手杖,在古代它是一种尊老的礼制。见于《礼记·王制》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故问焉,则就其室。”杖,后采用作60岁的代称。南朝著名文学家任时《答到建安饷杖》诗中就有“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之说。另见《礼记·曲礼上》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以几枚.”从上述记载可见,“杖”的历史源远流长。“杖”的形式、取材及用途不同,名称亦各异。诸如:在枝。用草…  相似文献   

16.
提起“盗墓”,最先浮现在脑海的便是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其实,盗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古有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由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厚葬之风兴起,盗墓也开始盛行。有“盗”就有“防盗”。历代王侯将相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盗贼侵扰,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以致机关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一梅  王赛 《现代情报》2014,34(1):32-36,42
《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该文比较分析了《中图法》第一至第五版之“G63 中等教育”类目的演变,研究了用于进一步复分的“专类复分表”变化。文章中对“总论复分表”中与教育有关的“-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不断修订的《中图法》之中等教育类目设置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增加反映新科技和新主题的类目。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初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缺陷,希望改革,形成社会主义思潮。英语中社会主义一词于1827年首见于伦敦合作社办的《合作社杂志》。法语中“社会主义”是勒罗于1832年创造的。社会主义思潮深得人心,几乎  相似文献   

19.
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法律思考杨三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问题,最早见于《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20.
话说乌贼     
我国人民利用乌贼资源的记载,最早见于《逸周书》,至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到了秦、汉年间,“乌贼鱼”这一名称又出现于医药巨著:《神农本草经》中品,并首次阐明了乌贼在医药上的用途。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医学家陶弘景言乌贼:“腹中有墨可用,故名“乌(?)”,能吸波(?)墨,令水溷黑,自卫以防人害。”。唐代段成式撰:《西阳杂俎》更有一篇题为“乌贼鱼”的精练短文,有说:“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形如算袋。一说乌贼有碇,遇风则前一须下碇。”并说:‘小者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身,江东人或取其墨书契,以脱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这是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