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读到郑保卫先生的一篇文章《首先还是认识问题———十六大后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见《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当下有些不同看法。郑文认为,当前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关键依然还是要先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对新形势下开展新闻批评,实行舆论监督的重要现实意义的认识问题”。应当说,这个判断是合乎实际的,笔者十分赞同。那么到底是谁的认识需要提高、亟待提高呢?郑文似乎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提高认识的对象,在具体剖析这一问题时说:“……而如果还像过去一些人那样,借口什么‘影响团结’、‘伤害同志’、‘给…  相似文献   

2.
《新闻三味》杂志载,中保人寿保险四川省南充市分公司为《南充日报·星期特刊》的5位新闻记者赠送了保险金额达100万元的见义勇为保险,以支持新闻记者开展正当的舆论监督,保障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闻之,笔者感到格外欣慰。窃以为,南充市寿险公司此举值得大加称道! 随着人们民主政治意识的日益增强,新闻舆论监督这个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刚 给《新闻记者》写完一篇分析假新闻的文章(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2期) ,又从2002年1月25日的网上 ,看到一条被人们点击次数颇高的新闻 :“今年39岁的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农民王来生八年磨一剑 ,完成论证‘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 ,受到国际社会重视。”这使我想到看报时剪下来的另一条新闻 ,即200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发表的《敢峰就哥德巴赫猜想发表论文》 (我原计划就这条“新闻”说几句 )。这条新闻根据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世纪》第一辑里收入的一篇文章《直取“1 +1”之探索———用…  相似文献   

4.
记者不应"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的文章《用事实说话 不是新闻写作规律》发表在2002年第4期《采·写·编》杂志上。我基本同意陈先生的观点。 我理解,陈力丹先生的基本主张是,新闻记者是不应该“说话”的,反对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或语言发表观点。很明显,所谓“用事实说话”,说话者并不是“事实”,而是人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1998年第5期刊载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也谈》)一文;《新闻记者》1999年第2期转载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周也平先生《客观报道辨析———兼与程天敏教授商榷》(以下简称《辨析》)的文...  相似文献   

6.
1998年第六期《新闻记者》刊出贾亦凡、顾向东先生撰写的《“羊城疑案”谁与评说?———陆俊、大连万达诉〈羊城晚报〉社侵权始末》(以下简称《贾文》)后,由于对《贾文》中讲解“客观报道”的一段话有不同看法,我便写了一篇题为《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以下简称《程文》)的拙文,投向《新闻界》。1998年第五期《新闻界》刊出了此文。1999年第二期《新闻记者》以《也谈“客观报道”———就“羊城疑案”说些题外话》为题,转载了《新闻界》发表的《程文》,并以此为由头,开展了关…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05,(1):36-36
蒋宏,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学士与法学学士双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大团委书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委员、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交大新闻中心主任。曾发表思政类论文40多篇、新闻与传播学论文20余篇,各大报刊新闻通讯和专稿稿件300余篇。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主要研究科技传播、媒介素养和传媒产业。近期主要研究成果:1、论文:“关于现代传媒教育的思考”,《新闻记者》2003年第9期,独立完成;“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第二作者;“整合传…  相似文献   

8.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9.
(一)本次评出3篇获奖论文:《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作者:孙德宏;载2008年第6期《新闻三昧》)、《企业报的8个发展趋向》(作者:王宏铭;载2008年第11期《新闻三昧》)和《正义之笔,震撼人心》(作者:刘  相似文献   

10.
曹鹏博士在2008年第四期《新闻记者》发表《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都须有法可依》一文,提出:长期以来,舆论监督一直是中国新闻传播者争取及时、全面、真实、自由地报道与评论的权利。然而,由  相似文献   

11.
(总第13期—总第24期)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邓小平1。5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读《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 告》的启示海诗之1.15生气·深度·特色范敬宜2.6 —对赵紫阳同志贺信的一点理解 每月评论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黄金季节方兴1.8新闻改革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奕见2.1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方兴8.1可喜的现象可贵的支持夹见4.1两会报道的启示易仪6.1新闻改革的近期目标纪边6.1大局·基调·透明度华丁7.1把引导舆论同新闻改革结合起来奕见8.1新闻事业的发展趋势夹见9.1鱼需解劫矛闻与法律的肴关间题关志录10.1新闻记者的全局观念王…  相似文献   

12.
“媒体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记者》今年第7期发表了刘太阳先生的《“媒体舆论监督”有悖法治精神吗 ?———与魏永征教授商榷》一文 ,大意是 ,“媒体审判”实为媒体舆论监督的一部分 ,并不有悖法治精神。我觉得他混淆了“媒体审判”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区别 ,没有搞清媒体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媒体审判”是违法行为“媒体审判”一语出自美国 ,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 ,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1965年 ,美国法院推翻了一起指控诈骗案的判决 ,其理由是 ,在庭审过程中所作的电视录像 ,对被告作了含有偏见的宣传 ,损…  相似文献   

13.
《把我们的党报办得好些更好些——丁关根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中国记者》1995年第4期) 黄种生《增强权威性 提高可读性》(《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沙河《艰苦奋斗是新闻记者的本色》(《新闻通讯》1995年第4期) 胡锦章《增强大局观念 抓好重点报道》(《新闻知识》1995年第4期) 吴锦才《谈典型报道的创新与继承》(《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4期) (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编采之友》1995年第4期) 李雯峻《走出“舆论监督影响团结稳定”的误区》(《记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路易斯·布兰蒂斯(LouisD.Brandeis)和赛缪尔·沃伦(SamuelD.Warren)在1890年第四期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指责新闻传播有时会侵犯“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1]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业快速发展,隐私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迫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数字档案馆研究是当前档案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统计,2000至2004年5年间“篇名”中含有“数字档案馆”字眼的研究论文共计160篇。“数字档案馆研究已无可争辩地成为档案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1〕出现了诸如《数字档案馆时代档案人员的多重角色》(《档案管理》2000年第5期)、《人才·技术·标准·制度———数字档案馆的构建与运作》(《北京档案》2002年第2期)、《基于内容管理的数字档案馆集成模型探讨》(《档案与建设》2004年第11期)等一大批有关数字档案馆及其相关技术研究的经典文章。“数字档案馆及相关技…  相似文献   

16.
国际出版公司(IPC)为了纪念20年代《人民》报的卓越新闻记者与著名编辑汉勒·斯瓦菲,于1962年设立了年度新闻奖——不列颠新闻奖。该奖是发给在英国出版的各类报刊的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该奖分为:新闻记者奖;国  相似文献   

17.
1998年3月24日《羊城体育》一篇《“首尾”之战场外音》引发了一场新闻官司,同时也引起新闻界关于“客观报道”的争论。上海《新闻记者》1998年第6期贾亦凡、顾向东《“羊城疑案”谁与评说》一文提出对“客观报道”的看法;四川《新闻界》1998年第5期发表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兼舆论监督》对此观点提出异议。1999年《新闻记者》开辟“客观报道讨论”专栏。而谈及客观报道,又会牵涉到新闻倾向性的问题。1998年—1999年四川《新闻界》发表数篇文章讨论“新闻倾向性”问题。读过这些文章,感觉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8.
艾达·巴克门奖是瑞典的一种全国性的文学与新闻奖。该奖是1953年在艾达·巴克门的资助下,为了纪念瑞典著名新闻记者,诗人格拉道佛·福若丁(1860—1911)和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童话故事的作者塞耳马·拉格尔佛(1858—1940)而设立的。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给那些在文学或  相似文献   

19.
新闻官司带给记者的思考──从50件新闻纠纷案例中吸取教训王静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首先带来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思考,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许多新闻实践方面的思考。本文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1990年至1993年第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1991年1-12期、法...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编辑部负责同志: 收读每期《新闻记者》月刊,颇受教益。很感激! 最近读第9期上的上海报界史话闵大洪写的文章《曾虚白与上海《大晚报》),我有不同意见要说一说。 1、文章一开头就说:“老上海也许会记得,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夕的《大晚报》曾经风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