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永涛 《武当》2005,(11):34-35
少林达摩养生功是达摩祖师所传,是少林禅武功夫的一部分,系少林内功之精华,内养浩然之灵气,外练筋骨之刚柔。它是靠内气行功以意引气,气人丹田后,潜气内转,周流全身。久练此功者,筋骨强壮,内气充盈,精力充沛,一旦运功发劲,用于实战,出手顿足可断砖碎石,以之击人,  相似文献   

2.
王桂荣 《中华武术》2004,(11):28-28
一、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凋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一学说。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闾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扫丹田。”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  相似文献   

3.
冯志强 《精武》2006,(8):14-16
丹田混元气是先天之气,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内家拳术之根本。如果不练好先天的丹田混元气,单凭后天之气和体力,是不可能真正练好太极拳的。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  相似文献   

4.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5.
方奎明 《武当》2014,(10):17-18
本人研习太极拳近三十年,对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养生等诸多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今不揣浅陋,谨就太极拳内功与养生简要阐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太极内功 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有外在的形体运动,还应该有内在的意气运动。外在的形体运动源于内而形于外,是一种表现形式;内在的意气运动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内涵深厚,即我们所追求的太极内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作为内家拳典型代表的太极拳,十分注重内功训练,讲究功招合一。即所谓“功无招无以为用,招无功招法皆空”。因此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调整形与气的关系的过程。形是方法,气是内容。习练太极拳不能只停留在外形姿势上的标准与否,更要深入提高太极拳内功“气”的层次,才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算真正掌握了太极拳运动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慎强 《武当》2004,(1):9-10
笔者在《太极五行步》一文说过,八卦图是五行顺行或逆行半角而形成的,在玄门中称“二五合真”。即八卦是由阳五行和阴五行叠合而成,实际上是九宫八卦混圆图。笔者在《玄真悟元功》一文中对上丹田“九宫”进行了详述。“太极五行步”功法修持第二层功境,实是下丹田内转而形成的步随身换,其表现形式为足下八法,将在“清虚自然拳法”中予以发表。本文重点介绍中丹田内转而形成的“手上八法”。  相似文献   

7.
张方 《精武》2010,(12):16-17
肾间动气的概念源于内丹学,吕洞宾就非常注蘑以肾间阳气作为丹母。正宗的武式太极门和吴式太极拳则明确的提出:以修炼肾间动气作为太极拳的基础。原传武式太极拳的内功窍要是“内转四象,外运五行”。  相似文献   

8.
杜式显 《武当》2012,(5):22
近年来重读赵斌师公所写的《内功要领》一文,有所感悟,进而引发了对内劲"发之于气"、"气敛入骨"的思考。何谓太极拳的内劲呢?师公指出,"内劲,乃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也。"首先,这里所指的气,并不是呼吸的外气,而是内气。所谓内气,是通过气沉丹田,使气遍身躯,中气贯足,  相似文献   

9.
高保中 《武当》2023,(1):9-11
<正>起势在太极拳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杨澄甫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这样写道:“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将起势定位于太极拳“练法用法”的“根本”。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作为第一式的起势,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之所在,杨澄甫宗师说:“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这句话所含已有“体用兼全”。凝神静心,体态安详,意气兼备,应物而发。这完全就是“内外合一”之境,我于此揣摩已久,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先明 《武当》2009,(3):41-42
武当筑基内功能够快速启动真阳之火,聚集散于身体各处的先天真阳之气,使丹田内产生并聚集高热能量,以炼化体内先后天之精,转化为真阳之气,达到“炼精化气”的效果。本功还能聚集炼化自然界的真阳之气,以补体内真气之不足,并促使丹田真气进一步充实、凝练,为修习高级内功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寿山 《武当》2004,(1):15-15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拳时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掌握与运用好呼吸。  相似文献   

12.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呼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内劲的学习,先学习拥内劲的心法,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捋、挤、按、采、捌、肘、靠内劲的心法和用法,由此体会太极内功心法的神奇奥秘。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曾经讲,太极拳要追求虚无的气势。但是,如何追求呢?没有内功心法的训练,要体会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动作互相孕育的奥妙,逐步达到太极拳太极无手处处手、棚捋挤按皆非似的妙境是不可能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有这样一句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虽是短短的  相似文献   

15.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16.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17.
高继寿 《武当》2015,(3):22
学练传统太极拳,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气、行气、运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形"。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要做到气沉脚底,先要气沉丹田。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在  相似文献   

18.
太极圆转长寿功法系由我国著名武术家、武当拳学专家沙国政老师传授。1984年,我在河南省武术馆学习陈式太极拳时,有幸得遇沙老师,学习形意、八卦、太极、散手炮和太极圆转长寿功法,该功集形意、八卦、太极为一体,通过肢体的节节拧转,使全身各部位得到与日常活动方式不同的整体锻炼。这种拧旋扭转,开合吞吐,丹田内转,能使全身穴位在压挤和松舒的交替作用下得到刺激,通筋活络,有助于内气归聚丹田和流注肢体末梢,有融通内气与外气的锻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心意六合拳内养八段锦,是心意拳的上乘内功心法。此功须在六艺的基础上,以心意拳论为指导方可盘练。长盘可加速人体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循环,从而养五脏六腑之气,产生丹田之气,达到调理内养五脏六腑,以及对各种慢性病皆有一定的疗效,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功效。日久功深,丹田气足,实战时心意一动,丹田警动,发出丹田爆发整体内劲,击人时可达一触即发,有感  相似文献   

20.
文存 《健身科学》2008,(10):33-33
太极拳的"内劲"是蕴于体内的一种劲,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周身关节、肌肉和韧带做到最大限度放松的前提下,在动作的运行、蓄发、转换和定势中,以意引气,将在丹田集聚的内气,运行到全身关节,送达肌肤,贯注于四梢,再复归丹田,这样缠绕往来,从而形成一种浑厚、松沉、富有弹性的内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