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余秋雨散文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秋雨作品突破了他本人最初文体构思的设定,不是“游记集”。秋雨散文应被视为“广义”散文,其主体为“随笔”,很少篇什才是“抒情叙事并重”的“艺术散文”。它直接继承了本世纪初期现代文学先驱创立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其磅礴大气、文采横溢的艺术风格,精深奥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文坛上,筑起了长达10年的亮丽风景线,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启示。它是一种宏大恢廓的文化目标的建树,它对文化与人格的考察思辨,可称为中国文坛“第一人”。它对“生命”奥义的开掘,正在引发出一群生命的共振  相似文献   

2.
“数学文化”做为一门学科(或素质)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结构,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它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它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本文从5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和谐文化”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和谐文化”是“图书馆文化”一定时期的表现形式,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图书馆的另一种文化形态,它是在国内特殊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文化”理论,它与“图书馆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贯穿、相互独立,形成了代表图书馆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是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以来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学科群之一。一般人往往以为它是异军突起,是“新学科”。其实不然。早在古希腊时代,它就诞生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就是人类学的伟大先驱者之一;而“人类学”这一名称最早也是希腊先哲亚理斯多德创造的。随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在近代,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人类学思想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研究作出了无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威廉斯对“文化”一词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新文化观,并把它作为建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借助于这种新文化观,威廉斯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公式,并克服了当时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机械论倾向;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通过对利维斯主义的批判,威廉斯指出:工人阶级文化并不是他们贬低的“文明”,而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创造性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营销”是在传统营销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从全局的和整体上保证企业市场营销的良性运作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分析了“文化营销”兴起的原因,从文化营销的品牌层面上对“文化营销”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与设想。  相似文献   

8.
针对网络上盛行“山寨文化”这一现象,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在网络的助推下,“山寨”俨然成了当下一个社会流行语。它发端于“山寨手机”,后来出现所谓“山寨版刘翔”、  相似文献   

9.
“后新时期”概念是对应于“新时期”和“后现代”而提出的,它企图与后两者既建起一种文学逻辑上的平行关系,亦建起一种文化逻辑上的平行关系。本文认为,“后新时期”概念由于它所指称的文学拒斥和否定文学自身的历史性,它所要表达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历史性的,因而使得这一概念无法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特性作出表述,它同“新时期”和“后现代”之间的文化逻辑关联亦是非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工业”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当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构成了一个事物的两面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 ,它表现为“文化工业”;而相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它又表现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来 ,“文化工业”实质上是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现代悲剧。“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马尔库塞、甚至美国左翼著名学者杰姆逊 ,都对“文化工业”理论有所借鉴和阐发。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极关键的时代。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历来就有“革命说”和“延续说”之争。本文通过对希腊神话、《圣经》、《十日谈》性观念的比较分析,从一个侧面具体阐发了文艺复兴文化与它的先辈文化──古希腊文化和中世纪文化的关系,得出了新的结论:文艺复兴文化,从精神实质而言,(1)它不象“延续”论者所说,是中世纪文化的延续,相反却是一场彻底的革命。(2)它也不象“革命”论者所言是一场由某种特殊的政治或经济状态引起的突发的变革,而有着极深厚的精神基础──与希腊罗马文化一脉相承。(3)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看,它本质上是对那种被东方基督教文化所斩断了的源自古希腊流经古罗马的西方民族自身固存的渊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光大。正是它焕出了一个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西方近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羌巴舞”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本原十分浓厚。文章从原始牧业文化、狩猎文化、巫傩文化和崇拜心理学等方面揭示了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对其文化本源的研究,使我们对“羌巴舞”这一人类重要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探析张华“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是对移民问题、种族冲突等问题的积极反应,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国际趋势。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又是一场声势浩大...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深刻在师生心中的“精神中轴线”,它是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追求,也就是校园精神或称“校训”。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以“原道”校训为自己的“精神中轴线”,通过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学文化和课程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分别从“尊道”“守道”“论道”“行道”四个维度对“原道”文化建设作了整合建构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新课程背景下“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成因何谓“文化反哺”?著名学者周晓红教授认为,它是指在文化承传中,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  相似文献   

16.
哲学负有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责任.我们的哲学不能不关心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不能不就文化的传统和走向问题做必要的理论批判.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热”已成为潮流的今天,更需要对它有哲学深度的分析和说明.近年兴起了一股回归故往文化及其规范的各种“传统”热,因而也在一定范围招致了对它的非议,出现了几场较有影响的争论.如:主要是由文学界介入的关于“人文精神失落”问题的笔战;在理论界则有所谓革命导致“文化传统中断”论和对它的批驳;还有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趋势是“滑坡”还是“爬坡”的辩难;等等.这些争论的起因、含义和表现各有不同,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内在的深刻联系,共同之处是都涉及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包括道德)传统与现实及未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学文化危机”的提出,是在当前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对社会文化忧患的一种教育呼应。而“教师文化自觉”的提出,则不仅是对教学文化危机的应对,更是对教学文化使命的揭示。教师的文化自觉,是教师对教学文化活动中自身文化存在状态和文化生存方式的一种文化反思、文化批判、文化追求和文化实践。它不仅是对教学文化危机的拯救,更是教学文化的本性复归。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出发,建构了基于ALC核心素养的师范类研究生课程方案,主张师范类研究生课程应该是一种培育仁爱之心(Agape)的课程,因而它需要营造一种“相遇”的人生旅程;应该是一种启迪自由之性(Liberty)的课程,因而它需要打造一种“唤醒”的反思氛围;应该是一种熏陶文化之品(Culture)的课程,因而它需要铸造一种“陶冶”的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又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一种西方当代文化思潮。“寻根”文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注定有无法克服的“悖谬”窘境。一方面,它对中国文化的“被迫现代化”表现出的明显的反叛情绪,显示了其后殖民主义的批判性;而另一方面,它对中国古老文化表现出的过分的迷恋和沉醉,又使它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文化上的本土主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样态现状的剖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主流文化工具性趋向的导引,销蚀了大学生的生命感,使他们找不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一种“生命文化”的滋养,找不到文化的支撑。“生命文化”的建构,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思考,是个体主体性的诉求,它有利于大学生不断积累力量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改造“强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