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2.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一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相似文献   

3.
《与陈伯之书》之“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课本与文选注“才为世出”为“才能是当代仅见的”,或“才能是世上杰出的”。上述释译,似近而远,意犹未切,兹将一得之愚公之于同好。“世”乃“时”之谓。《尚书·周书·吕刑》:“刑罚世轻世重。”《后  相似文献   

4.
《孟子》中有下列两个句子;(1)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未之谓也。(《梁惠王下》)(2)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告子下》)我们认为这两句中谓语的句法格式“谓……之谓”是一种杂揉句式,是“谓……”与“……之谓”两种句法格式的杂揉。例(1)应当是下列两个句子的杂揉:{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也。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例(2)应该是下列两句的杂揉:  相似文献   

5.
中师文选第一册(人教社版)《氓》诗中第三节有这么两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将此句注释为:“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中师文选教参(人教社版)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认为,将“说”的两句解释为“说得过去”和“说不过去”都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古汉语的“说”不等于现代汉语的“说”。现代说话的“说”,古人在文章中用“曰”、“云”、“语”、“谓”等表示。在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6.
“韵”,最早只是一种声音。《说文解字》:“韻,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韵,从音,匀声,《集韵》谓与“韻”同。声符亦有表意的作用,“员”为“圆”之省,是“圆浑”之“圆”;“匀”是“调匀”之“匀”。所以“韵”是一种圆浑的、调匀的当然也就是悦耳的声音。关于这个“和”,《中庸》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说声音的和谐、协调并且符合节拍,也就体现了乐曲的特色,如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细入韵。”都是用的这个意思。《晋书·律历志》还谈到了“韵”的和谐的作用:“凡音声之体,务在和韵。  相似文献   

7.
《阿房宫赋》的课后思考和练习第四题,要求比较赋的句式跟一般文言句式有何不同,教学参考书中仅作了如下提示: 一般文言句式如下: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视金如土块,视珠如瓦砾。笔者认为这个提示并未说明有何不同。赋中句式“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无主动者的被动式。结合后文“弃掷逦迤”,可译为:鼎被视同铛,玉被视同石。金被视同上块,珠被视同砂砾,乱丢乱扔,遍地都是。如果去掉“被”字,简化成鼎视同铛,玉视同石,金视同土块,珠视同砂砾,……称之谓简化被动式。相当于现在常见的“碗打破了”。这个句式由八个名词组成,其中四个(鼎、玉、金、珠)作主语,另四个(铛、石、块、砾)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作文偶尔会模拟前人名作,而古人对模拟之作的评价贬大于褒,今人的评价则较为辩证,但对于“杂拟”类诗歌何以在魏晋形成蔚为大观的创作风气关注不够,尚未将《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个体价值与后世价值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文选》中的杂拟诗与原作的个性、共性特征,发现“杂拟”类诗歌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一是具有发展旧题材、创造新题材的革新之功;二是在诗中注入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的创意之功;三是在句式、句法、结构上出奇制胜的创法之功。  相似文献   

9.
与英语中的“复合宾语”相对应的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兼语式”。在汉语语法著作中,“兼语式”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兼语式”的理论背景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一特殊句式的内涵等。在汉语中,这种句式古亦有之。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存在。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但对于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开始较晚,直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者才以对西洋语法介绍、比照中,提出这种句式并加以研究。早在四十年代,王力先生就提出了“递系式”的理论。他把递系式定义为:“凡句中包含两次连系,其初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即用为次系的主语者,我们把他叫做递系式,取‘递相联系’之意”。在此之前,语法学界一  相似文献   

10.
一、抓命题点文言翻译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因此,要译准原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把握整体文意。命题者命题时,从阅读文段中所选择的句子往往隐含有文言的某个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现象、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等,而不会要求考生翻译简单的语句。否则,就达不到考查目的了。因此,考生在翻译前必须抓住命题意图,确定所要翻译句子的考点,也即是得分点,这是做好翻译题的前提条件。如2002年全国卷的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命题者考查的目的明显在于对“其”、“之谓”的理解。从句中可知:“其”是语气副词,用在句首,表…  相似文献   

11.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1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中的这两句话历来歧解纷呈。王逸《楚辞章句》释之曰:“艰,难也。言已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申生雉经,子胥沈江,是谓多难也。”很显然,这里王逸也是在因不甚了了而含混其辞,好像屈原这两句诗,既是在自哀,又是在哀民。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学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了:或谓“民”泛指“孤臣孽子”,如陈本礼《屈辞精义》;或谓“民”指“人”,也即屈原自谓,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或谓“民”指“同列之小人”,如王夫之《楚辞通释》;或谓“民”指“百姓”,如林云铭《楚辞灯》。今按:王夫之的说法,乖实且悖理,不攻而自破;陈本礼和蒋骥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而二也,二而一也。所以,有关此处“民”的不同训解,主要的便不是四种而是两种了。解放以来,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把此处的“民”理解为“人民”(更不必说普通人了)。虽然间或也有个别学者独持异议,但由于头上顶着个“哗众取宠”的帽子以及其他一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末句“山深闻鹧鸪”,这句话的解释一向根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解略作变化:“暗示国事艰难“,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现在就在这好象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词中鹧鸪的形象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辛弃疾进行规劝说,“国事艰难,恢复之事行不得”;还是借此寄托,用鹧鸪比喻自己,如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所说:“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笺注本卷一,36页),  相似文献   

14.
“君不见”是唐代歌行体中常见句式。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君不见”、“君不闻”不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做“因材施教”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教施教”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相似文献   

16.
《考试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删去了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固定结构等内容。但是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设题的角度来看(如全国卷的“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之谓也”就属于固定结构;北京卷的“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中的“以……为”也属于固定结构)。鉴于此,我们在文言文复习时有必要掌握“固定结构”的翻译形式。笔者在复习时辑录了高中新教材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兹笔录于下:  相似文献   

17.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18.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懂“铭”字的含意,最近我除了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不少关于“铭”的名篇佳作,还专门查阅了汉字解释权威辞书——《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方知其意:把文字镌刻在金石器物上叫做“铭”。东汉郑玄《礼记·祭统》注曰:“铭,谓书之刻之,以识事者也。”这种铭文,便于记事,更便于自戒自警。据史书记载,大约从东汉开始,许多有志有识之士,为医治自己品  相似文献   

20.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齐晋(?)之战》篇,有“吾子忍之”句。注云:“吾子,尊称,比子更亲热些。”查《辞源》于“吾子”条下注(二)“相亲爱之词”。并引两条书证:①《管子·中匡》:“吾子犹如是乎?”②《孟子·告子下》:“吾子过矣!”另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在《公孙丑上》“或问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句下注云:“吾子,亲密的对称敬辞”。古籍中称“子”,一般表敬称。如,“苟子之不欲。”(《论语·颜渊》),“非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