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同化作用,佛教在唐代呈现出明显的民众化倾向。本文首先分析了唐代长安寺院的发展和分布情况,然后从建筑设计、佛塔、佛像等三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唐代佛教的民众化和世俗化转变在长安佛寺上的体现,其对丰富佛教文化和佛教建筑的研究内容,以及向世人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普慧 《中国文化研究》2006,14(4):138-147
弥勒与弥陀信仰是整个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最为庞大的两个派别,二者均产生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思想起源得更早一些,可能在原始大乘时期。从语源和语义考察,二者都吸收了上古波斯和印度对太阳、光明之神崇拜的文化原型。佛陀造像兴起之时,弥勒造像亦随之产生,并流行于西北印度、东北波斯、中亚及西域地区;而弥陀造像4世纪前无见于上述地区,4世纪以后却在中土兴盛起来。汉译佛典中专门宣讲弥陀及其西方净土的经典似比专门宣讲弥勒兜率净土的经典成熟得要早,两晋以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现存唐代乐舞美术图像中保存了大量表现饮妓题材的作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乐舞,尤其是饮妓乐舞空前繁荣。本文从饮妓乐舞图像出发,先进行史料的梳理,再结合其他类型的文献,从饮妓乐舞图像兴起的文化背景入手,探析唐代饮妓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4.
马小方 《文化学刊》2011,(6):168-171
中国佛教在唐代发展至鼎盛,统治者、上层官僚文士以及下层民众普遍崇佛。极度蓬勃的佛教文化对这一时期的图书事业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佛教典籍大量翻译,寺院藏书繁盛,佛教文学突猛发展,佛经目录编制进入新阶段,图书版本出现新类型等等。  相似文献   

5.
和平理念是佛教的核心思想。1902年,学者梁启超提出"佛教有益于群治"的理念,希冀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既可拯世济民,又可与西方文化思想抗衡的资源。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上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次次的破坏,但总能迅速复兴,继而掀起一个个经济文化兴盛的高潮。在这一次次高潮中,佛教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以扬州佛教史上三次促进和平和谐的史实,说明实现"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关键在于教育普及与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在"三言"中收录并改编的"吕纯阳飞剑斩黄龙"故事,是反映佛教宗旨和立场的宋代说白话作品。而作为一位传统士子,站在佛教立场编撰此则小说,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底层的生活经历,孕育了他尽力满足普通民众精神需求的通俗文艺审美观。二是晚明时期的内忧外患和禅悦士风的盛行,促使其小说创作与禅宗故事联姻。三是目睹明末政治腐败与社会颓废,希冀借助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来匡扶人心,实现其文艺救世主张。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将"一心开二门"看成有普遍性的模型,可适用于儒、释、道。"一心开二门"亦可罩及佛教科学知识论,牟宗三认为"遍计所执亦有相当谛性"。牟宗三作为儒家本位者,故学界重视其"良知坎陷"说,而对其在佛教开出科学的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人类实践所唯之心不必只是道德的。若自觉地要求科学知识的执著,即有"明的无明"。在牟宗三判教思想下,鉴别佛教诸宗对保有科学知识的可能性。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般若有"荡相遣执"之妙用,可扫除"定势"对知识生成的障碍,有益于学习迁移。牟宗三"一心开二门"思想下作为现象的科学知识亦可以有康德物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密切配合,构建"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两个层次的双向多元互通教学机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提高认知水平,需要将人才培养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形成于印度,发展于中国,影响及世界。但中国佛教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或形象外观方面,都与印度佛教有较大区别。印度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中经分化后的部派教阶段,然后发展形成为大乘教.在大乘佛教内部,又分为中观派“空宗”与瑜伽行派“有宗”两大派别,它们分别凝聚着印度古代文化的智慧,达到了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顶峰。但是,当这两家佛教思想先后经由姚秦罗什大师及唐代玄奘法师分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相应创建形成“三论宗”与“唯识宗”这两大中国佛教教派时,却未产生大的影响,也未获得如印度那样有着较长时间的独立发展。反而倒是那些在印度影响不大的佛教经典,诸如《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却甚受欢迎,而且,以其为据所相应建立的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均有着大的发展,其流传影响也甚为久远.  相似文献   

11.
伊家慧 《文化学刊》2015,(2):213-216
"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创立的佛教理论体系,经过多位高僧大德之发展后经由赵朴初先生弘扬壮大,为佛教顺应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潮流而生。"人间佛教"的理想是在人间建立如佛陀理想的世界,其具有美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生活、极高的文明素质、优越的生存质量。赵朴初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精神贯穿其诗词,他以诗意的语言将这种社会理想和理想社会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以其诗词集《无尽意斋诗词选》为中心探析其"人间佛教"思想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到了唐代,节日文化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节俗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数量也大为增加。但是,国内外对唐代节日的数量一直未能确定,主要是和《北堂书钞》中"膢"日期的不确定以及清明和中秋是否在唐代形成有关。本文通过对唐代典型岁时文献的研究得出,"膢"指的就是立秋,"清明"在唐代已经转型为拥有自身节俗的独立节日,而"八月十五"在唐代仍未纳入节日行列,因此,唐代真正意义上的节日应为29个。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略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简要论述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涵义,认为观、照、证、悟是其中最重要的词语,并从直觉思维的角度解说其对象、内涵和特点.文章还认为,与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相应,中国佛教的直觉思维大体上有一个由重"观"到重"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杨近水 《文化学刊》2013,(4):91-100
“盲人摸象”故事的流传情况按照主要载体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三国到唐代为前期,以佛经文献为主要载体,佛教的译经工作对故事发展流变有着重要的影响。由宋到清为后期,佛经载体退居从属地位,禅宗文献和文史文献成为两类具有重要意义的载体。禅宗文献的文化二重性对故事的世俗化起到了关键的过渡作用;文史文献中,“摸象”故事在应用文体和内容上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显示出佛教故事流变过程中本土化、世俗化的发展脉络。除了佛教的译经工作和禅宗的文化二元性,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中印文化差异以及主要传播载体的变化都对“盲人摸象”故事的流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红色经典"图像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顺应了读图时代学术研究新趋势,给予了"红色经典"研究史料新补充,为解读"红色经典"文学提供图像学新视角。目前,学界对"红色经典"封面与插图图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视角和美术学视角,在图像版本的考证和图像艺术的特色分析上有长足的进展。但是,现有研究忽略了"红色经典"文本与插图是一个互文共义的整体,视角比较单一,深度解读不够。故此,可以从跨学科视角,结合文学、美术学、设计学等视野,采用图文互文的方法来分析"红色经典"图像,阐释"红色经典"作品的图文关系,并深度诠释该时期平面图像设计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新的文学秩序的确立以及经典形象塑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8.
人文华蓥山     
四川省东部的华蓥山绵延三百多公里,横跨达川、广安、华蓥、合川、重庆、永川等15个市区县。它巍峨、浩瀚、美丽、神奇,被大豪郭沫若誉为“天下第一雄山”。这里,自唐代以来就是川东北的佛教圣地:这里,“双枪老太婆”等游击战士曾为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悲壮的《红岩》史诗:这里,物华天宝,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唐代丝绸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发掘研究唐诗这一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形式,分析唐代桑蚕纺织业的发展和唐代丝织品的种类、纹饰及功能、地位,从而研究唐代丝绸纺织业的发展对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