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杨绛先生103岁寿辰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绛全集》(九卷本),收录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杨绛历年来的多部散文、小说等作品。杨绛的长篇小说《洗澡》和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仁》等出版以来长销不衰,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相似文献   

2.
余冰 《寻根》2013,(1):60-64
《诗与散文》于1929年9月10日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封面白色底上是红色的刊名,"第一本"三字为黑色,全是铅字排就。内文用道林纸印刷,相当精美。《编辑室杂谈》叙说了刊物"产生"的经过:"有七八个人偶然在某一点的兴趣上不谋而合了,于是就产生了这《诗与散文》。因为《诗与散文》是七八个人在某一点兴趣上相合而产生的,所以内容方面的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是  相似文献   

3.
<走进视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是大理白族作家张乃光的散文新著.使我产生阅读兴趣的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它叫我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张乃光一定是想让更多的生活素材走进他的创作视野,在比较、体验、感悟中,创作出有真实内容的散文作品.待我一篇篇读下去,便印证了我的这种猜想.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域环境、人文景观等为散文创作提供了良好的题材和丰富的灵感。新时期来,西北地区散文作家在创作理念上突破了地域局限,将景物与人文诉说创新融合在一起。在人文情怀方面通过对生命形态描绘,充分挖掘出本土文化价值,揭示出生命的崇高意义。一大批西北地区散文作家把西北地区独具无限魅力的异域风土人情以一种或苍凉、或粗矿、或豪放、或雄壮等不同的风格展现出来。西北地区散文把对地域文化的描绘和作家自身的创作精神结合起来,使其历久弥新,成为我国文学创作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相似文献   

5.
元结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散文文体的写作艺术,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散文文体进行了革新。散文在他手中重新绽放光芒,焕发生机。本文主要探索元结散文文体革新的表现,以期能对元结散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情思绵绵>是白族著名诗人晓雪于2005年出版的散文集,全书共收35篇散文,其中记述了作者与亲朋故旧、良师益友等40多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晓雪老师真诚厚道的人格魅力及良好的文风.   ……  相似文献   

7.
女作家赫塔·米勒(Herta Miller)迄今共出版了22部作品,其中包括3部短篇小说集、6部长篇小说以及相关散文与诗歌等。统观其创作,笔者认为,米勒的小说内容事实上可简约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个体伤痕的文学阐释与个人叙事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8.
辛勤耕耘近半个世纪、创作历程差不多与共和国同龄的菡芳老师10卷本皇皇巨著《菡芳文集》,将陆续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作为责任校对之一,我得以荣幸成为第一个读者,近水楼台的先拜读了其中《散文选》和《散论选》两本。  相似文献   

9.
李智红的诗     
李智红 《大理文化》2012,(10):56-58
李智红,彝族,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大理文化》杂志诗歌编辑、《读者》杂志、《格言》杂志、《印象》杂志、《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已出版诗集《永远的温柔》散文集《布衣滇西》随笔集《静夜煨茶》散文诗集《云南高原的嗓门和手势》杂文集《杂感微言》随笔集《舍与得的人生课》散文集《西双版纳的美》等,现供职于大理州文联。  相似文献   

10.
<正>张天健致力于唐诗研究数十年~1,继《唐诗答客难》一书问世,经一版再版之后,其续编《唐诗答疑录》2004年9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同样受到众多学者的好评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喜爱。张天健青年时期还是大学一年级学生,便发表小说、散文,虽遭1957年劫难,他对于文学的执着追求,"九死其犹未悔"。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一方面致力于散文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功,同时又殚精竭虑地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对唐诗情有独钟。以  相似文献   

11.
正李达伟是云南文坛近年冒出的散文新锐,短短十年左右的创作历程,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并出版《暗世界》《大河》和《记忆宫殿》三部散文集。十年来,他如一个文学的探子,隐没于滇西高原的群山峡谷之间,以个体心灵之细微,探测山河岁月深处的秘密,将对底层民生的悲悯和世态人情的体贴转化为文字,开拓出一种别具风格的散文表达形态。  相似文献   

12.
晓雪是著名的白族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卷本《晓雪选集》,涵盖了他在诗歌、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的主要作品,展现了晓雪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的巨大成就,也让我们可以集中地进入这位吸纳着他故乡苍山洱海的乳汁和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作家、诗人、评论家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3.
1998年5月,址在上海的国家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列入计划,印行16000册,推出由我主编的《中国西部散文》(上下)。此书是西部散文家第一次阵容较为齐整的全方位展示,出版后在文坛颇受好评,《文艺报》、《人民日报》、《文学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飞天》、《西藏文学》、《草原》、《青海湖》、《上海文学》、  相似文献   

14.
乐山 《大理文化》2001,(4):27-28
最初,我是从一些杂志的扉页上认识鲍尔吉&;#183;原野的--因为他的散文经常被选作卷首语.而他的文章也的确耐读,以至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时,有时还把它剪下来.当他的散文结集&;lt;掌心化雪&;gt;出版,我自然是先睹为快,至今,还时不时翻开看几篇,慢慢品味.我把这不时尚的读书法称之为“冷读“,于是便记下了这些零零星星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文学界有句名言:“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时下,写诗的也不多了,据我所知,一些著名的或准著名的诗人,早已纷纷改弦更张去写散文、小说,乃至电影、电视去了。有的诗人则专门从事杂文、随笔的创作,报刊上经常看见他们的大作,时不时又会有非诗歌的作品结集出版,读者往往只能从他们的大名上联想到他们曾经是诗人。而大卫则不同,恕我孤陋寡闻,我至今也没有读过他的一句诗,而竟是从他的随笔里读出他是一位诗人的,因为他的随笔里就洋溢着逼人的诗意。  相似文献   

16.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17.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文学“四分法”将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为纯文学类别。从其功能特征、价值基础、表达特色等方面审视,散文理应归属介于纯文学和非文学中间区域的亚文学类别。漠视散文独特的审美属性,将散文与其它纯文学类别作错位类比,混淆了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不利于散文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忆苏,原名苏佳琴,布衣女子,居南诏故地巍山古城。喜无名日子,过有品生活。眷念草木,倾心文字。已出版个人散文集《莲花时光》《巍山,时光驻足的小城》《小吃天堂》(合著)《忘言书》。在当今百花争艳的散文园地中,忆苏并没有显赫的位置,却有其独特的价值。她的文学之花开得清丽秀润而又恬淡雅致,正所谓"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读她的散文如见其人,平实、本真、低调。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敏感纤细之心  相似文献   

20.
南社文学创作丰富,然而对其传记散文的研究较为罕见。南社传记散文类型多样,题材不拘一格。其创作多用抒情笔法,富于政治教化,其中动态描写富有小说情趣,对细节施以戏剧性特写,并能借助心理透视技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本研究以南社诸子传记散文的突破为视角,进一步考察民国时期散文的发展变化,凸显南社在近现代文章史上、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揭示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