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学校体育文化进程三部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中国文化演进的漫长历程中,学校体育走过了一条军事实用、社会功利、个体完善等诸多目标错杂交织的道路,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体育文化命题。军事实用是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奴隶制时代“六艺”教育的射、御、礼、乐等内容中,已经呈现出鲜明的军事实...  相似文献   

2.
蒋纯焦 《体育学刊》2007,14(1):85-88
颜元以“习行”的哲学观为基础,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了体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和对国家兴旺、民族强盛的社会价值。颜元在中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具有独到的建树,构建了以礼、乐、射、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体育有大约四千年的历史,早在周朝,就设立了教养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体育实践。另外,从老子的话“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也可以看出,在  相似文献   

4.
围绕武术的社会认知、信任、形象危机与武术教育“去身”“去心”的教育问题,利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先秦武术教育进行深入探析,并从中获取启示经验,以期消解武术社会信任与教育问题。先秦武术教育内涵主要体现在:1)“以礼见天”的等级规范教育;2)“乐舞之和”的制敌武德教育;3)“射以观德”的内外不伪教育;4)“御以载道”的天下治理教育。启示:1)将“以礼始终”的观念贯彻武术教育全过程;2)让“寓教于体”的身心教育,成为武术教育的主体内容;3)整合与开发武术的“技术之乐”,提升学生、大众对武术的喜爱。先秦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教育的源头,探源与汲取先秦武术教育中的内涵价值,对武术面临的社会认知、信任、形象危机与武术教育的“体教分离”具有借鉴与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武术思想中“艺为智出”的原理艺,最早是人的一种劳动行为。这种劳动行为要有完满的结果,即要“成于事”,就要求行为主体有一定的技巧与能力,因而“艺”又引申到“技”与“才”之义,于是就有了“技艺”、“才艺”之说。晋代葛洪说过:“创机巧以济用,总音数而并精者”①,都是“艺人”。可见“艺”的涵义已扩大了许多。先秦思想家孔子曾提出“游于艺”,具体指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艺事。朱熹解释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也。”因这里所指游艺,是…  相似文献   

6.
西周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有“射”和“御”,这是人所共知的。搞教育史的同志要谈到它们,搞体育史的同志也要谈到它们,并认为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体育的内容之一,是西周时期的学校体育。但是,翻阅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教育史、体育史的专著,在涉及“射”和“御”的时候(特别是“御”),往往谈得比较简略。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揣浅陋,试就西周学校教育中“射”“御”的内容和特点,作一些初步探讨,就教于教育史界、体育史界的专家、学者,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武艺与武德□文/吉灿忠李惠孔子创立了以“仁、爱”为核心,影响千秋的儒学思想。他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做为“仁政、德治”教育的具体行为准则。孔子以博闻强记、人格完美为世人所咏颂,但是他的武学却鲜为人知。考其历史,孔子精通六艺,武功超人。...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教学科目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见《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宗师孔子,曾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3.2)。由此可以推想,孟子的教学科目也是六艺。其中,礼乐包含舞蹈,射为射箭、武功,御为驾车、军事,应算作体育教学。但《孟子》一书偏重于政治、哲学,仅偶尔涉及到射、游之事,故其体育教学资料绝少,我们只能由此推测他有限的体育思想。1正己从事,不怨他人孟子把射御之事与仁义等同,他说:“仁者如射”(孟3.7),这就把体育的意义摆动了上乘。接着他又说:“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  相似文献   

9.
一、汉代角抵戏的大发展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春秋之后,火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谣乐中矣”。东汉人文颖的《汉书注》说:“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梁朝任昉在《述异记》中,叙述了角抵戏源出于民间的游戏:“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其后传入宫廷,并有了专业的艺人。“(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徘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因素。自学校教育兴起以来,各时期实施的理想教育方案中,体育均占有重要位置,三千余年,几经起落,延绵不断。其文武兼备、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礼乐教化的德育内容;以及适应军事需要和健身、娱乐性的多种综合目的,构成了古代学校体育的若干特色,其中有许多可贵的东西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特别是“文武兼备”的思想,虽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可看到若干相通之处。培养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有健全体魄武勇强壮的人以适应社会各方面需要,这也是今日学校体育的要求。又如“射、御”和“乐舞”中严格的有着鲜明道德色彩的制度、规则和要求,表明古人对体育的多种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古代学校体育与德育紧密结合这一特色,在我们强调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今天,更值得学校体育工作借鉴。因此,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优点和特色,如实地评价和批判继承古代学校体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向纵深发展,弘扬武术民族传统精神,促进武术在学校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丰富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国家组织编排四套中小学武术广播操,其中《旭日东升》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一套。操中将武术传承中强调的“始于礼,终于礼”的优良传统编入健身操中,这是以前的广播操所没有的。本套操主要以长拳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广播操为基本表现形式。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人了“虎爪发声”等武术象形动作和象形发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对小学生对武术兴趣和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形成了简洁、欢快有趣的特点,再加上音乐刚柔相济,寓意小学生像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茁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以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国学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武术教育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学对中国武术的主导性,然后根据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学校武术回归国学是其自身文化的重拾。历经沧桑的学校武术与国学联姻,是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仰慕,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人间正道。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具有爱美的天性和施行美的教育的传统。我国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民族,而且很早以来,体育就认为是一种表现美、施行美育的手段。战国春秋时期,孔子所制订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有体育和美育结合的因素。古代希腊,更是被人称颂为“力的时代”和“美的时代”。因为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非常注意给人们以“美”的享受。马克思说:“它们之所以受到尊敬,是由于它们美、它们的庄严、它们的完美无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体育是教育重要的一环,推展体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体力创造国力,先强身而后强国,因此体育不但影响个人身心的健康,更攸关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以中国古代历史观之,商、周时代的教育,礼、乐、射、御、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材的摇篮。学校体育历来就是德智体美全面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的射箭呢?在我国,自古以来就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奴隶社会后期,从西周(公元前21—16世纪)到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射箭就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内容之一,以锻炼身体、涵养德性。历代帝王还用以安天下,服诸候,选吏士。素有“古者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之说。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也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今,射箭在我国已发展成锻  相似文献   

16.
以文化是中国武术的灵魂和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文化传承是学校武术教育不可推却的责任,理应挖掘中国武术的国学内涵,重构国学之术.这其中包括,重建学校武术教育理念,重建学校武术教育模式,重建学校武术教育队伍,重构学校武术教育学科.  相似文献   

17.
学校武术的定位及其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使学校武术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途径,首先对以浙江省为主的全国中小学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1)学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精神;2)学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3)学校武术的技术体系可采用如下方案:小学以简单实用的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组合为主;初中以基本技术、基本组合的对抗性练习为主;高中以一些由实用的组合连接而成的简短套路为主;大学以不同风格的拳种、不同类型的武术选项为主。武术操、搏击操可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课间操的始终。  相似文献   

18.
一、武术运动技击的特点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几千年来,其技击特点是显而易见的。据《史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家,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习用干戈”就是训练部落成员,具备军事技能,以应付战争。...  相似文献   

19.
武术长期发展在阶级社会里,虽有竞赛事迹,但却谈不到竞赛意义。如班史刑法志:“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列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而秦更曰角觝,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也。”汉书武帝本记:“元封三年春,作角觝戏。”又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觝戏于上林平乐观。”隋书:“大业六年丁丑角觝匠大戏了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新唐书宦官列传:“敬宗赏阅角觝三殿。”所谓角觝,即相当角力,角量技艺。也就是武术徒手和持械的各种竞赛。以上所述都是粉饰太平和供少数人欣赏的玩艺儿,对于广大人民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于志钧 《武当》2001,(6):31-33
《中国武术史》第二十一页说:“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并指出,商乐《大灌》和周乐《大武》是“武舞”。《武术史》说:“执干戈而舞,就是武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