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茅,不少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茅草”,如《汉语成语小词典》:“春秋时楚国以茅草作旌旗,行军时旌旗在前,故称‘前茅’。”(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也持此说。其依据是《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似乎持之有据。这种解释是牵强附会的,不准确的。清代学者王引之指出:“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经义述闻》卷二十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3.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高者挂罥长林梢”句,部编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作了如下注释: [罥(juan)] 挂的意思。[长(chang)]这里是高大的意思。我以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高者挂罥长林梢”的上句是“茅飞渡江洒江郊”。“飞渡”之“飞”,是用来写屋顶上的茅草的,形容这些茅草被风卷走,越过大江时的速度很快。“洒”字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茅草在风中从空而降的状态。接着就是“高者挂罥长林梢”,写的是一部分茅草飘落在高处的林梢上。“挂罥”连用,  相似文献   

4.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望其旗靡”之“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版《辞源》、《汉语成语词典》等都释之为“倒下”。许多散文选注本及中学语文的有关参考书亦如是说。近年有人撰文(见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疑难字词辨析集》)提出新解,释“靡”为“散乱”。我们认为,以“倒下”或“散乱”释“靡”不甚允当。《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此处“靡”字如解作“倒下”或“散乱”,也难惬人意:古代致师的目的在于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  相似文献   

5.
漫话“一”     
张雁 《语文知识》2002,(10):13-13
“一”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却有十余种解法。 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一”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数之始”。“一”有“纯一不杂”之意,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 “一,谓不杂。”“一”作“全”“满”解,如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当“一概”“都”讲,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而《孙子·谋攻》里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中的“一胜一负”,只有理解为“或胜或负”才是准确的。杜甫《石壕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7.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博士1.官名,起源于战国。如《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并参与政事论  相似文献   

9.
新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选录了《诗经·邶风·静女》,对“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解释为:“赠我牧场白茅草,美妙异常放光华。”并且注释“洵”字为“诚然,实在”之意。此注表面看来似乎没有疑义。关于“洵”字注释,最早当属东汉郑玄之笺:“洵,信也。”后人笃信郑玄这一说法。现今几乎所有《诗经》注本,像《辞海》、《辞源》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僵”:“僵硬。~尸|手脚都冻~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辞海》“僵”:“僵硬。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语大字典》“僵”字条下也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解释为“僵硬”。我们认为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理解为“僵硬”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吴妹 《语文知识》2001,(10):35-36
古典名著《水浒传》多次表现英雄好汉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到鲁智深与郑屠无冤无仇,却为了金老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可见鲁提辖嫉恶如仇。同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刻画林冲嫉恶如仇的品性。但是,一些语文参考资料时而用“嫉恶如仇”,时而用“疾恶如仇”,学生不免产生疑问:“疾恶  相似文献   

12.
张武 《语文知识》2000,(5):32-32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澄江净如练”的“净”字,解放后出版的古代诗文选本,皆改为“静”,并且都未说明理由。“澄江净如练”一句历来脍炙人口。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赞之曰:“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推崇之情,溢于言表。但李诗引谢诗时,“净”不作“静”。此外,南宋葛立方等评谢诗时,“净”均不作“静”。由此可见,谢诗本作“净”字,古无异议。今人选谢诗时,可能认为“澄”与“净”意思重复,故易“净”为“静”,遂以讹传讹。实际上,此二字并不重复。据明王世贞《艺苑卮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中,“磨 liàn”该写成“磨炼”还是“磨练”,曾经颇有争议。1996年修订版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均只收“磨练”,未收“磨炼”。有些著述明确指出“磨炼”是错别词,应改为“磨练”,如《常见错别字辨析手册》(杜维东等,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167页和《形近易误字八百组》(杜智群,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108页。与此相反,《容易用错的字》(晓敏,北京出版社,1978)27页指出“磨 liàn”应写成“磨炼”,不  相似文献   

14.
此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周泽传》,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人,少习《公羊严氏春秋》,曾为渑池令,永平十年,拜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病老,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时人为之不平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应劭又在《汉官仪》中续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感于此,甚觉愧疚,其《赠内》诗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有人把  相似文献   

15.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一、作介词1.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等,可译为“凭”“按照”“根据”等。如: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2.介引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用”等。如: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 ④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柳毅传》) 3.介引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等,可译为“在”“到”等。如:  相似文献   

18.
对于成语“不可救药”,《辞源》(修订本)、《辞海》、《中华成语大辞典》(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新编成语多用词典》(金盾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五种语文工具书皆把“药”字释为名词“药物、药品”之“药”。愚以为不确。“不可救药”之“药”字应当是动词,表示“疗、治疗、疗治”之义。“不可救药”源出《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原意是说西周厉王多行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而唐朝孔颖达解释这两句话说:“多行惨酷毒害之恶,谁能止其祸?如人病甚,不可救以药。”孔颖达把“不可救药”解释作“不可救以药”,即“没法用药救治”。这种解释在意义上说得过去,但不符  相似文献   

19.
说“无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的“无赖”,一般注解都说是“顽皮”“无赖”的意思。如浙江版《语文》第五册“无赖”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语文月刊》1999年第4期《名句欣赏》也说“小儿”“不顾众人正忙于农事,自个溪头卧剥莲蓬”,“有违农家以劳作为根本”,“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  相似文献   

20.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