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大学长期坚持的行政化体制,使大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背离自己的本质和规律。对大学精神和品格进行拯救的工作,对于中国大学以及教育发展的意义,无异于"废科举、兴学校"的历史性影响,它意味着中国大学制度将发生革命性变化。然而,无论是大学自身,还是主管大学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无力完成这项活动,因而只能寄希望于出现"卡里斯玛"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大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大学精神的出现使大学有了生命。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时代性与民族性分别是大学精神的三大要素。大学精神的先天缺失是当前中国大学“乱”的根源之一,因此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思路在于:“执本”与“变通”,内外兼修以及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3.
相比西方大学,中国大学显然在筹款上还缺少完善成熟的机制和操作经验。如果操作不当,“全员筹资”就有可能像“全民招商”一样,造成大学的角色混乱,干扰院系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4.
自2002年起,“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联合《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媒体已经连续6年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与2007年相比,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名次发生变动的高校较多。主要原因在于对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如将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引入“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中增加“杰出社会科学家”等指标,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同权重,以逐步遏制目前我国大学排行榜中“重理轻文”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已经进入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大学究竟应该如何改革?这是中国大学必须做出正确回答的问题。文章从“南方科大”改革说起,对转型期中国大学的改革提出了独到主张。文章认为,“南方科大”提出“去行政化”办学理念和“追求卓越,学术自由,学者自律”的大学精神,但在筹办实践中不时遭遇现有体制壁垒,体现了转型期的大学精神回归不只是...  相似文献   

6.
道德危机中的中国大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世界范围内大学道德危机已是普遍现象。中国大学也不例外。在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学转型等诸多原因,大学道德危机不可避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学同样处在“发展中”。与西方大学相比,“发展中”的中国大学在道德领域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由于金钱与权力的过多介入,学术与道德之间存在更多的灰色地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今天,大学道德秩序的复兴至关重要。中国大学的前景与中国大学的道德前景密切相关。中国大学如果失去了对于道德危机的敏感,如果主动放弃了必要的赢得道德领袖的权利,中国就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使许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的“北大精神”就是中国大学精神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50多年里,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表现为既有传承,又有失落。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大学精神仍面临着矛盾冲突。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大学精神,促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被誉称为“求知育人的宫殿”“社会良知的领袖”。但随着大学工业化和产业化,许多大学沦落为“国家利器”“企业合伙人”或“经济人塑造者”。恢复大学应有的活力和声誉成为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对我国大学的普遍诉求。当代中国大学需要反思自身追求实用的求知之道,以维护求知活动的独立性;需要对大学生的知性化生存状态予以反思,以增进大学...  相似文献   

9.
一、大学精神是中国大学发展中提出的论题 大学精神是中国大学发展遇到的不可回避的真问题,大学精神在近20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和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论题。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精神”为篇名的文章有1560个搜索结果,自1995年开始,有关大学精神的研究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师》2012,(11):4-4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2012年4月21日公布称,其联合开发的《2012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目前正式出版。该报告据称是“目前国内最详尽、最全面、排行榜最多的大学评价报告”。其中,“2012年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稳居前三。在“2012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以及“2012年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分别稳居“教育学”“师范类”的第一和第二。  相似文献   

11.
由于特定的历史、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大学的学术价值观与西方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因而,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之共性的市场取向大学自主政策对中国大学发展的冲击是独特的,甚至是致命的,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语境中各有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完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必要根据大学的三大功能来设计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大学评价指标应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大学生就业压力下,要积极地将“为社会服务”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人们眼中已屡见不鲜:每年高考前后,网上的“大学排名热”便迅疾升温,诸如“最新中国大学排名”、“××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年中国大学综合实力100强”等名目繁多的排行榜层出不穷。早在2007年年初,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曾发布过一份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而在2007年年中,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又对外公布了一系列最新的中国大学排行榜,首次分地域公布大学教育实力情况。众多版本的大学排行榜每每撞击着人们的眼球,真令人有雾里看花,不知如何取舍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武永忠 《教育》2013,(4):36-37
1月17日,北京大学宣布与部分中学合作试点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供高二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成绩将作为大学自主选拔的重要依据。据悉,“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规划、指导及组织工作由“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负责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士”的精神,或可概括为“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精神,其基本特征为:“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继承“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传统,保障学人自主,通过明道、变道、弘道走上与全人类的精神发展相通的道路是弘扬中国大学精神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16.
周义 《教育学报》2005,1(3):77-82
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于今似乎已是无可置疑的大学功能之一。然而这项据云是德国洪堡提出、旋即被世界大学界奉为圭臬的理念,却在洪堡提出的几十年后就被英国的纽曼特地反对过。大学科研已成为撼动中国大学教育的几大问题之一。需要指出的是,纽曼所反对的应是洪堡主张的异变结果,而非大学学自发、自由的科学研究,洪堡主张实际与纽曼的“自由教育”殊途而同归,他的“大学科研”是摆放在“自由”这一西方浪漫哲学的前提之下的。近年来我国急功近利的“大学科研”早已疏离了洪堡的本意,恰恰成为纽曼所警告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末的萌芽到20世纪末的改革与发展,是中国大学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百年。作为后发外生型的中国大学,其特色之路充满了障碍和矛盾。中国大学一直处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之中,处在学术自主与外在控制的挣扎之中,处在借鉴模仿与追寻特色的徘徊之中,处在“致力于高深学问”与“升官发财之阶梯”的矛盾之中。现代中国大学要追求其最原始的特色,必然要从内向外进行根治,回归大学的本性,遵循大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大学科技园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科技园秉承“科技救国”办学传统,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凭借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依托厦门大学的优势资源,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其取得的初步成效中,我们看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学科技园区的缩影,感受到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区蕴涵的巨大能量。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区促成大学与工业合作产生的强大国际竞争力,以及中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新时期的律动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省思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士”的精神。或可概括为“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精神,其基本特征为:“士”是中国大学精神千年主体,“德治”是中国大学精神久远根基,“做人”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首要论题,“合一”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结构特征,继承“士志于道”、“明道济世”的传统,保障学人自主,通过明道、变道、弘道走上与全人类的精神发展相通的道路是弘扬中国大学精神的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以“一流化”为战略导向的中国大学亟待发掘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核心地位,尤其是理性审视作为治理单元的权力配置问题。目前,中国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呈现出结构失衡化、边界模糊化、参与边缘化的特征。从国际层面来看,英美大学的内部治理权力功能的现实实践集中凸显了“多元治理”民主化特征和“权力制衡”分权化特征。“走向多元善治”将是中国大学内部治理权力优化的应有之义,科学的权力配置、不同权力的多元共治、明晰的权力边界、避免治理的脱序化乃是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