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荆楚文化是"文明湖北"建设的精神之源,"文明湖北"建设是荆楚文化的时代之用。荆楚文化的内在价值就是湖北人文精神。从荆楚文化视角来透视湖北人文精神建设,有三个亮点需要特别关注,即:荆楚人文精神之魂——"敢为天下先",荆楚人文精神的形象标志——"凤",荆楚人文精神的主题品牌——"灵秀湖北"。重视这三个亮点,有利于更好地弘扬荆楚文化,助推"文明湖北"建设。  相似文献   

2.
荆楚文化孕育了荆楚大地的"法治"文化传统,闪耀着"法治"的光辉。春秋时期,从"蛮荒之地"崛起的楚国在师法华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出一系列法令典章、刑律条规作为执法的依据,使楚国有了"法"的源起。荆楚大地上产生的许多法治历史人物,是荆楚文化中宝贵的名人文化资源,他们充实了荆楚法治的理论和实践,树立了内涵丰富的"法治"丰碑,也为当下"法治湖北"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立法,有法可依"、"刑无等级、违法必究"、"完善监察,政务透明"、"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等值得借鉴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界定鄂南文化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从方言的视角对鄂南文化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鄂南文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浓郁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多元性。鄂南文化的研究大有可为,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7月17日,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荆楚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各高校科研院 所、荆楚文化研究会、省特色文化研究学术团体的30多位青年学者与会。学者们围绕"荆楚文化与凤文化"论坛主题展开研讨,主要探讨了中国凤起源、楚文  相似文献   

5.
<正>本次"弘扬荆楚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于2014年年末举行,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别意味,将促使我们在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上迈出新的步伐。湖北对荆楚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已取得坚实有力的成果,王生铁同志本年出版的《楚文化概要》,将荆楚文化概括为"六大支柱、五种精神",是一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推进,现已主持"荆楚文化八千年"一书,这两本书适时地结合了习主席大力倡导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2月21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省荆楚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九届省政协主席、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生铁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杨松指出,荆楚文化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湖北文明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等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丰富和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又与中原文化和而不同,显现出其"独处南方"的独特地域文化气质。以地缘文化角度视之,荆楚文化的发生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生成的某些规律,而且其发展、演变,也反映了地域文化打破地域、种族、制度差异,参与民族文化构建,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8.
古代楚国是一个以江汉流域为中心、跨连长江流域多条水系的泽国。楚人对"水"的感悟尤为深刻。"水",不仅成为楚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荆楚道家看宇宙和人生的精神具象。水,滋生了荆楚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命。荆门郭店楚简《老子》中"水""几于道"以及"水"反辅"太一"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鄂南方言极具特色和个性。鄂南源远流长,传承鄂南历史文化的鄂南方言具有历史的悠久性;鄂南古属楚地,鄂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鄂南地处湘鄂赣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鄂南方言具有明显的多元性。鄂南方言以其自身的特色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荆楚文化作为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何清理和实现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学术界却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为此,湖北省文艺家联合会与长江大学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联合主办“荆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荆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下,深入研讨楚国制度、荆楚艺术、荆楚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荆楚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以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等问题,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自沉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时的楚国文化是在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地区儒、道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地的巫文化而演变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鲜明地反映了楚地的基本风貌,又集中地体现了楚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汇聚而成的一体多元的大文化。黄河流域的周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构成华夏文化的两大源头。楚文化曾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精神内核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湘楚文化是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曾经深刻影响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要培育和构建新时代民族精神.就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倡符合民情、富有特色的人文精神.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成果,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王平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3):22-23,11
“屈赋”是中国北方文化与处于南方楚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当时楚国人采取了谦虚、广纳博采的文化精神,使文化交融发生在楚国地区,文化交隔所在地往往是新文化成果产生的地区,“屈赋”作者屈原正是及时地把握了这个时机,结合楚地民歌特色,吸纳中国北方文化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巨制-“屈赋”。  相似文献   

14.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挑制工艺,它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葩。黄梅挑花纹饰繁富,色彩绚丽,风格浪漫抽象具有浓郁的楚域风格。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研究其中的楚文化意蕴对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 ,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16.
南阳汉画是汉代流行在南阳地区贵族、地主、商人阶层间的一种墓葬装饰艺术,是南阳本地传统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楚、巴蜀、中原文化等长期融合的结晶。汉画"牛虎戏"图像充分体现了这种交融:牛作为辟邪神兽映射出南阳地方文化因素,白虎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巴文化因素,熊作为辟邪图案映射出楚文化因素。文化交融是南阳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南阳的地理位置、人口的流动性以及发达的商贸经济和特殊的政治地位是这种文化交融的基础,正是这种交融促成了南阳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古代楚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屈原的诗词里来窥视、分析古代楚国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习俗,有利于了解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试论楚玉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玉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枝奇葩,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积淀着丰富的宗教、道德、政治、美学等文化内涵,放射出楚文化璀璨夺目的光彩,数千年来深深影响着楚人的人格、民族品性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巴楚文化是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汇融合而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巴楚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影响着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创作.这些诗歌不但体现了巴楚文化的山水、风俗特征,而且传扬了巴楚文化的民族精神,继承了巴楚文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