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技术教学、轻概念教学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数学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作出明确阐释,要求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达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面来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的教育原理。"  相似文献   

2.
数学概念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数学概念为基础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出正确的概括和陈述。数学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以此为前提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均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石。高中数学概念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自觉总结与概括,促进学生主动生成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常见的思维形式之一。它体现了同类对象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等方面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高中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从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形中进行抽象与概括,准确界定概念含义、形式表述以及概念的运用。探究式数学概念教学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积极参与,着力于促进学生在情境中生成与运用概念,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4.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的获得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结果。数学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学习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而长度单位是比较特殊的概念,包含了学生几何直观等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运用,有效设计和开展学生需求的课堂活动让他们的思维立体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5.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反映,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发展正确思维的前提.美国教育家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概念要经过"活动"、"过程"、"对象"和"概型"四个阶段.有效的数学概念教学应于活动中生成、从过程中体验、在操作中建构.  相似文献   

6.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数"和"形"的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概念,必须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数学概念化"抽象"为"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数学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数学教学设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节高中数学函数概念课.人教版中的三个实例对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节课选用苏教版教材中的三个实例,让学生容易理解.整节课以"问题"为驱动,带动学生思考,使函数概念的形成显得自然,进而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况,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它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注重盲目地做习题,不重视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基本概念含糊不清.做习题不懂得从基本概念入手,思考解题依据,探索解题方法.这样的学习,必然越学越糊涂.因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基于上述情况,怎样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显然,学生在教学中不能被"被动灌输".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世界数学现象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的反映,是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如果精心设计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由具体到抽象,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因此搞好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它内在的包含着数学判断、推理、论证以及数学理论体系演化的一切矛盾的萌芽,也内在地包含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概念的方法论功能),它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因此数学概念的学习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在概念同化模式的基础上谈函数概念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常常会被解题教学所侵占,而实际上学生对概念的构建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借助于建构的概念来思考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再结合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优秀策略,可以发现借助问题链的设计,借助于数学模型,借助于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概念,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生每掌握一个数学概念都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从目前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出现概念起始教学缺乏感性直观,概念建立形成基础不足,新旧概念缺乏内在联系,以及概念运用延伸单一等现象。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清,就不能完整牢固地掌握所存在知识的记忆及对知识信息作出正确判断。为此,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深入研究数学概念的引进、形成、运用以及新旧概念的联系等,使学生能获得真正精确、清晰和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最基本要素,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才能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做出正确的感知和判断,才能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才能在生活中发现和理解数学知识运用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概念教学,要采用科学的策略、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探索与归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新概念的认知,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数学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分析、推理、判断的根据,是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学习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它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如果把握不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浮浅、模糊、似是而非、给继续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探讨概念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概念教学,使学生建立完整、清晰、准确的概念,并正确地加以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数学概念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度学习的视角下加强对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能够激活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建构概念的应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对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对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做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一数学是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然而不少初中数学学得很好的学生,却对高一数学的学习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因素缘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高中数学概念多并且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下面以概念形成的导入方式为例,对高一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进行探索.一、对概念形成导入方式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反映事物在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的关键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基本单位.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概念形成是一种重  相似文献   

17.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大多数一线教师通常会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大量教学案例的比对与学习,试图改变教学方式,尝试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突破"倍"的学习难点,以课堂观察作为实证,得出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练习可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学生对该数学本质理解的直观反映;另一方面对概念的理解将在潜意识层面在较长时间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概念演示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更为深刻,准确,从引入概念,到概念形成,到灵活应用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数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的抽象。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因忽视学生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而导致概念理解不够深刻"的现象。结合"小数的意义"一课,从"起点探究""建模分层""材料利用""形式淡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发现"概念教学应该凸显意义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课前慎思"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学习内容,属于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周长的概念是通过定义式的表达方式描述的:"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其本质就是学生认识、理解同类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共同特征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对一类数学对象关键特征理解的基础上,不仅能分辨出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而且还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