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详细考证了公议拳的历史源流与衍传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技术体系、功法体系三方面,分析公议拳的结构,整理、挖掘公议拳的理论、风格、练功方法及套路内容,对公议拳的价值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2.
山西形意拳是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的总称。由于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行意拳、六合拳长期分散在山西以及全国各地,其单一继承是必然的,但就其在山西以及国内外的影响来说,首选是形意拳。  相似文献   

3.
谢永广 《武当》2011,(12):4
10月29日,2011中国意拳高峰论坛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山东、山西、河北等意拳同门及武林同道近300人参加了论坛。当代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受邀参出席了大会。论坛主要进行了意拳学术报告和意拳表演,并宣告"邯郸市意  相似文献   

4.
苏建友  付根生 《武当》2011,(8):10-11
一、源流相传,清初康雍年间,山西人傅山、少林通明和尚、山东人张祥云等9位各家诸派武学绝顶高手,不满清兵入主中原,反抗清廷禁止汉人习武的民族歧视,遂遁入寺院,交流武艺,共同精研武当、少林、南拳、北腿之精华绝技,深修道佛儒医内养功夫,创编"公议拳",又叫"公立"。因创此拳有着鲜明的反清复明思想,更遭清廷严厉禁绝,所以不立文字,只在家中秘密地父子相传,从不向外传播宣扬。  相似文献   

5.
史宏伟 《精武》2009,(5):68-71
山西形意拳之五行进退连环拳.是在形意母拳——五行拳(劈、钻、崩、炮、横)之基础上,历经形意拳前辈的实战、技击、临敌经验等逐步演化而来的。此拳法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具有手法紧凑连贯、攻守兼备,变化无穷等特点。一动快似闪电、犹如雷霆万钧之势,一静如猛兽蛰伏待出、如临大敌,万念聚敛、八方尽在掌握之中的状态。若能达此境界方为形意拳之上乘也。  相似文献   

6.
朱伯伦 《武当》2006,(9):3-5
把者,拳也;拳者,势(式)也,山西、河南等地也有称作把势(式)和势(式)口。四把即四种拳势(式)的打法。  相似文献   

7.
张继修 《精武》2008,(4):58-58
天罡绵掌,原名绵掌术,据说创始于山西王正卿。王系山西平遥人氏,武功高强,中年走镖,远近闻名。后因绵掌三十六势恰合天罡之数,所以改称天罡绵掌。此拳世代传袭,有山西平遥人盂守信(字子扬),深得此拳秘诀。民国14年(1925年),哈市杨德森、赵庆云等,邀请盂守信从山西来哈尔滨。那时,哈市尚属于吉林省管辖.孟来哈后.在杨德森等的协助下,在道外升平五道街成立了“吉林省滨江武术会”广收门徒,传拳授艺。他属于哈市早期赢馆传拳的拳师之一。  相似文献   

8.
温州南拳是浙江温州地区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温州南拳的历史、发展现状与问题,论述保护与传承温州南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探究保护与传承温州南拳的具体措施,为实现温州南拳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侯一平 《精武》2010,(3):30-32
一、关于天罡绵掌拳 天罡绵掌拳,始称绵掌术,是少林拳法中的一种,因历史久远,无法查证其源。据记载,明朝末年山西平遥古城,少林正宗拳派王正卿,武功高强,保镖走遍南北,远近闻名。一日护镖行至平定县绵蔓水旁,遇隐贤传授其术,共六趟,因多用掌,又因经绵蔓水旁而得到此拳,初名绵蔓掌,简称绵掌。因三十六势又包括三十六字秘诀适合天罡之数,后名为天罡绵掌术。此拳世代传袭,传于朱铁公时,铁公将拳法传授给山西平遥望族郝志忠。郝志忠后来传于平遥弟子孟守信。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从技术哲学视角探讨技术的广泛存在对于明清时期山西形意拳拳理体系建构的影响作用,并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明清山西形意拳拳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其所在的特定文化、社会背景。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出发,山西形意拳武术化的过程伴随着其社会化的脚步,晋商作为其母体文化、明末清初社会的总体面貌,作为其产生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湘西孙家拳传承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影响湘西孙家拳发展的诸多原因,提出孙家拳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地术犬法与地趟拳的历史源流、套路特点、实用技击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地术犬法与地趟拳技法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地术犬法是南派稀有拳种,在福建周围等地流传甚广,在国内外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方哲红 《湖北体育科技》2012,(4):376-377,398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翻龙泉"活动的历史渊源、活动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角度对"翻龙泉"活动的器材进行创新开发,对其运动形式进行规范,使"翻龙泉"活动既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体育要求,成为一项集民族传统性、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探究伏羲八卦拳文化背景、历史传承、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该拳在社会和学校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显示:该拳技术陈旧,流传面较小,习练者较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认为,在文化多元化时代,该拳黯然失色,表现为技术、理论体系陈旧,传承方式狭隘,传承后继乏人,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拳种生存环境,拓宽该拳的传承方式,并且编写相应的段位制教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保证木兰拳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文章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不受专业及性别影响,但学生选修人数相对较少。所选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学生要求。建议注重木兰拳的宣传推广,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木兰拳对外交流、比赛等活动,以提高木兰拳选修课的教学水平和推动木兰拳的普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目前我国农村中老年体育的表现形式、太极拳广泛的适应性、及练习太极拳对中老年身体健康的影响,分析太极拳做为我国农村中老年健身的主要方法,并且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木兰拳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木兰拳对身心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文章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访谈法深入剖析大学生身心健康病变的成因以及木兰拳对改善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身心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洪洞通背拳的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及与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对洪洞通背拳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以期使洪洞通背拳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木兰拳运动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功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木兰拳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等实践经验,对木兰拳运动的生理、心理、养生及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功用进行分析,提出木兰拳运动具有取法自然、顺应社会;推动国际体育交流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