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无为,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核心理念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完整意义上的活生生的人,而非一个机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国家需要变强,社会需要实现自由,公民需要平等及法律公正,其与道家思想存在着较大的关联。因此,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道家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李晓璇 《文化学刊》2016,(4):187-192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是针对菲尔默《父权制》的论战性作品。在菲尔默看来,君主权乃是来源于家庭中自然产生的父权,人自然地生活在家庭中,服从父亲的意志,因此人在自然上就是不自由的。洛克在反对菲尔默的同时,将父权、主权、财产权三者截然分开,父权只属于未成年人的父母,它并非是基于自然而产生的权力,而只是为了弥补儿童理性能力缺陷而产生的义务。而夫妻关系也不再是神圣的,而只是以生育和抚养为目的而订立的契约。洛克政治思想体系中的家庭显得格外脆弱。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个体的角度独特地阐述了自由精神的真正内涵,强调把现代人文精神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普遍尊重和自由所注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独立把握相结合.在行为时着重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对他人价值的无差别对待,并博爱地看待广泛而众多的"人",由此求得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个体的角度独特地阐述了自由精神的真正内涵,强调把现代人文精神所要求的对人性的普遍尊重和自由所注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独立把握相结合。在行为时着重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对他人价值的无差别对待,并博爱地看待广泛而众多的“人”,由此求得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创造与享受幸福既是人的正当权利,也是人的生活原则。马克思幸福思想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释了人类幸福的内在动力、客观基础、现实路径和应然状态,具有生态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辩证统一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对创造美好生活、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激励人民在奋斗中创造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平等"这一形而上的概念,在法学中指人在自然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的等价,其本身就是联合国公认的"法治"概念的核心构成要素。然而,作者认为,基于自然禀赋,平等是对"自然正义"的曲解,并且在社会谱系中"平等"的滥用不仅使政府权能弱化,同样会造成法律更迭频繁,法治无以为继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周磊 《职业圈》2007,(24):16-18
古典自然法学独特的逻辑思维方式,丰硕的思想成果在西方法学、政治学发展历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自然法学家无不以假设的自然状态作为逻辑推演的理论基石,并以此为"思想试验的开端",推演出自然状态下蕴含自然法,人们享有自然权利,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与缺陷,最终推导出以订立契约的形式成立国家摆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  相似文献   

9.
"自由"思想在我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含有不受任何束缚和羁绊之意,自然怡乐地体验生活,达到天人合一。在西方,对自由含义的理解主要是指自主、自立与人格自由独立不受约束。但事实上,立足于以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使人们科学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现实意义并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段俊平 《职业圈》2013,(25):20-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所谓道,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为了顺其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道家认为“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把人的幸福划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是指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幸福";理性幸福是指人为的、不自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假的幸福".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却并不能单一地去追求这"真实的幸福",因为在个人追求到了自己本身的幸福的同时,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幸福的追求,若不加一切地放纵,那么只会造成"强者的哲学".所以一个平衡点的存在是必要的,以便协调对幸福的追求,从而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网络隐私权是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出现的新情况,其核心仍然是人的自由与尊严问题。它由过去传统的简单消极隐私权转变为以人格权为主兼具财产性的复合型积极控制权。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精神的再现。同时也为网络技术侵犯自由领地留下了入口。网络对人虚拟行为的全面记载伴随着个人信息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提升,使个人数字化生存引发愈来愈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要加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研究,可从社会法本体理论、社会权利理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建设理论、社会弱势群体保障理论几方面入手。本文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完善各项法律条款、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两点措施,以期能弥补我国社会法相关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在于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高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受到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道德的实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  相似文献   

15.
"孔颜之乐"是传统儒家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孔颜之乐"的幸福意蕴有三个构成部分:一是生物主体满足的物质幸福,二是通过学习将社会规范内化于心后的道德自觉幸福,三是超越道德将人道德本性自然生发的精神自由幸福。"孔颜之乐"的幸福观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于完善当代社会幸福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互动论做出巨大贡献的米德认为,社会关系,包括信任关系,是通过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群体间的互动达成的,个人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做出有利于合作的行为,达成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制度是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主动制定和执行的行为约束机制。现代社会要求依法治国,以人际信任为主导的传统信任模式必定会被以制度信任为主导的现代信任模式取代。但制度信任不是简单、直接地替代人际  相似文献   

17.
"元气"说主张自然文学观。其中的禀气成文说认为人因禀气而有心神,心神的思虑功能让人具有写作能力。由于天下一气,人禀气而生,神作为气之精粹就能达到"道"的自由。然而,思虑著述耗气伤神,反而会限制神的自由。只有放弃智思、虚静养气,神才能实现正常的思虑功能与自由特征。在这样的知识传统中,刘勰发现了神思自由和语言有限、禀气有限和智用无涯两对矛盾,提出了以养气为核心的自然文思观。他承续"元气"说生成论和玄学的自然心气观,承认语言不能穷尽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以才气掌控技巧,以虚静养气畅神,用任物自得的方式为恰当的气神关系、思言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站在"思辨哲学"的立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从三个领域进行了批判。第一,批判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的抽象性,认为意志只有"外化",才能成为有限的意志,才会是真正的自由意志。第二,在对于"权利"的理解上,黑格尔认为康德只认识到了外在方面,其对于权利的划分是"混乱"的,反对康德将婚姻视为"契约"。第三,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动机"说会造成一种片面的主观道德,主张动机和结果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当今环境问题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提供了一条路径。"道生万物"揭示了人和自然界共生共存的整体性关系,"道法自然"说明了人和自然万物共处的宇宙世界运行的规律,"知足知止"则主要阐述了人类的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因而,人类要敬畏自己所栖身的自然世界,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调和物欲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职业圈》2004,(1)
按照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人人都应有凭其自由选择和接受的工作来谋生的权利,并将采取适当步骤来保障这一权利。但公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在现实中却不断被阉割。最近,广州市人事局的"优先就业"通知,再一次把就业歧视问题摆到了求职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