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即“善自身生成发育、彻底成就自身之过程,此过程无须依赖他物,只是自身彻底表显自身”。此过程非道家、墨家、法家所能有,则以此特质论述荀子之学,以见荀子之“诚”是否有此善之自明性之意,以此言明荀子身为儒家而特有之思想。荀子所言之“善”,惟能通过“诚-无伪”而表显,而此成就自身之过程并不能依赖于任何外物之介入,此可见荀子之“诚”亦符合“善的自明性”。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乐府诗《秋雨叹》三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天灾以及权臣误国、朝政昏暗,导致民怨四起的社会凄惨景象。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的大诗人描述当时之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儒家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在根本上是入世、济世的。源于这种意识,其学能否经世致用、修己治人,成内圣外王之道,决定了它是实或虚,能则为实学,否则为虚学。于是,济世与否成为了虚实之学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准。依此而观,阳明之学的出现显然是由虚返实,阳明后学则又由实返虚,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潮再由虚返实。明代理学遂演化出一条在虚实之间往复不已的路径。反映在济世意识上,也与之对应地呈现出一条从“坚持”到“偏离”再到“坚持”的循环路径。诚然,后人对传统之思想亦应作同情之理解。不过,同情之理解并不表明我们可以忽略它内在的浪费与事实上的停滞不前。儒家思想中对济世意识的坚持抑或偏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学校因文化而成名,学校因文化而恒久。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意义,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惠济路小学将“惠人济世”作为自己的文化标签,演绎文化之韵,铸就品牌之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认为当代青年学生主流健康向上,但在“入世之识”、“处世之态”、“济世之能”等方面仍存有矛盾认识,针对此应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6.
颜李学派以“以义为利”的义利观作为其德育观的理论基础,在批判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道德、鄙弃实事实功之风的基础上,提出了“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的圣贤观,主张不是从个人道德完善而是从济世救民的实际功业完成方面来论圣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学者既要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又必须具有济世救民的真正本领,而对后者尤为重视,认为德性只有在济世救民的实际才能和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颜李学派德育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是对宋明理学德育思想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素质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认为当代青年学生主流健康向上,但在“入世之识”、“处世之态”、“济世之能”等方面仍存有矛盾认识,针对此应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8.
丘处机“真行”思想与社会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丘处机“真行”思想以积行累功、行善济世为主要内容。他提倡“先人后己”、“舍己从人”,修道而行教,把济世融入个人修行,以超越的宗教精神实现了普世的社会关怀。丘处机“真行”思想及其体现出的社会关怀,为当今时代宗教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阮籍出身世儒之家,有济世之志,但魏晋禅代之际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使阮籍处于一系列矛盾的漩涡之中,本文具体分析了四组矛盾:“生”与“道”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济世”与“遗世”的矛盾,“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阮籍终生徘徊于矛盾痛苦之中,他的内心世界典型的反映了正始时期知识分子惶惑、悲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颜元在以“理”为标示的中国学统既不能满足士人“志于道”的内心的需求又不能担当“济世”大任的情况下,对大学之道进行了自主、内发式变革,主张博大包容,分科教学,道艺并重,义利统一,万物一体。习动贵行,实现由“理”向“实”的转换。这一变化更符合大学发展要求,然而中国大学之道并未因此而实现根本性转变,显示出大学之道的转换必须以社会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视天下为一家”的圣者,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传先王之道。 他生活于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正是“礼崩乐坏”、诸侯争战频仍的乱世,为匡时救世而熟读古代典籍,虚心拜师求学,深研济世新说,并借一切可用之机付诸实践,还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于鲁国大司寇并摄行相事任上,因“堕三都”、  相似文献   

12.
王符的著作自己冠之以《潜夫论》,后人对他又以“处士”相称。结合王符生活的时代特点以及其自身的现实生活境遇,可以进一步揭示上述二个名头的真实含义,即“潜夫”和“处士”都体现了王符虽身处下位,但仍怀忧国忧民之心和救国救民之志,希望用自己的著述和思想学说等为匡扶济世而献计献策,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不为一世之人的强烈心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学是治世之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且提出了“仁礼合一”架构的解决办法,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目标。千年道统得以延续,并且能够创造与同时代其他民族相比更为优秀且先进的农业文明,自有其道理所在,而深掘这些道理,也必是当今重塑儒学用以济世以至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证道教济世度人的语义,界定道教“济世度人”的涵义,得出道教济世度人的特征,即入世济世,修道成仙;重道重术,自度度人。  相似文献   

15.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生活处于矛盾状态之中,黑暗的政治局势使他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济世”志向无从实现。一方面不甘与邪恶势和同流合污,一方面又因无力与之抗争而转入“好老庄”追求生命的自然,全身避祸,由此体现出来的是其人格上的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名”。归隐前求济世报国之名;归隐后在仁心不灭的同时转而追求避世远俗之名,并在这种追求之中掺入了否定“名”的态度。《饮酒》诗二十首。全面地反映了陶渊明一生之中对于“名”的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隐逸湖区”说塑造了华兹华斯离群索居、怡情自然山水的诗人形象,在客观上遮蔽了他频繁造访伦敦等都市之事实以及他对城镇居民生存现状的细致体察和深沉关切,因而不可避免地误读了他“择居”湖区的深层动机。本文认为,华兹华斯“择居”湖区在根本上是基于个人天性及“审美济世”之诗学旨归的自觉选择,其中很可能有科学家牛顿的人格魅力对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节的《蒹葭楼诗》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四十年问的外忧内患,诗人“平生之志与业略具于是”。本文结合具体的诗歌分析了诗人对“蒹葭”的深情浓爱,九死不悔的追寻努力,对国家、人民,对自己理想、节操的无限珍爱。反映了诗人济世康民之志难以实现的困境,更体现由这遇合无期的困境中伸展而出的意志的执著和精神的无限向上性。  相似文献   

19.
<正>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界有所谓“显学”、“隐学”之别。被称为显学的除后人皆知的孔子儒家外,还有后来失传的墨家。墨子思想基本上反映了墨家精神。这一精神,孟子曾用一句话精确地概括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精神,其主旨和儒家一样,怀抱济世之志,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追求正义,崇尚兼爱,并身体力  相似文献   

20.
更聪明的人     
古希腊有一则民谚:“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西方还有一句著名的话:“雄辩是银,倾听是金”。我国则流传着“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