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蕾 《新闻前哨》2001,(8):13-15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以《望长城》为转折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纪实”创作风格,随着《东方时空》栏目以及《舟舟的世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美学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纪录片创作中尚存在若干“误区”,比如,从理论上承认纪录片,应该是纪实与艺术并重,但实践上对究竟什么是纪录片所应追求的真实,纪录片能够到达怎样的真实,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要不要以及如何使用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语言手段等,认识却比较模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纪录片自身作一番考察,从源头探…  相似文献   

2.
《故宫》“情景再现”叙事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一些原本与纪录片创作无缘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情景再现"就是其中之一。大型纪录片《故宫》对"情景再现"叙事方式的应用,以及其对历史体裁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更是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视纪录片尚未打开海外市场,主要缘于电视纪录片故事讲述能力的欠缺。因此,如何利用好叙事艺术,加强电视纪录片中的创新元素,是当前创作中的重点问题之一。1.使用故事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提及使用故事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融入电视纪录片,有人担心电视纪录片拍成故事片。事实上,电视纪录片本身  相似文献   

4.
李佳咪 《传媒》2023,(14):53-55
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网生化转向”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地迎合网络审美,因为纪录片的创作既要创新表达手段,更要坚持正确价值引领。本文以人文纪录片“人生”系列(《人生第一次》和《人生第二次》)为例,从叙事方式、视听呈现、精准传播三方面分析网生纪录片的创新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网生纪录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冯宇 《记者摇篮》2009,(6):42-42
作为一种电视创作理念,“新闻故事化”则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把纪录片的精髓以及它存在的社会意义呈现给观众。一、传统纪录片元素与“新闻故事化”元素的区别近几年来,“新闻故事化”节目日趋占据屏幕主体。这些节目都追求一种戏剧冲突似的方式让事件起伏跌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决定着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以板块化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叙事策略、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和灵活的叙事技巧,成就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进行了评析,认为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从"情景再现"手法运用、叙事方式选取、画面设计和后期编辑等多层面实现了"真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对纪录片创作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纪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普及,中国电视纪录片步入了成熟时期,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真正显示了纪录片在关注社会、体察人声方面的巨大现实力量,并出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纪录片佳作。特别是四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更是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它的似乎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长镜头加同期声的拍摄方法,尤其是片中的主持人跟随长城遗址走,摄影机又跟在主持人身后走,不仅为国外纪录片创作常用,而且对我们的纪录片基本创作原则提供了生动、令人信服的例证。 一、关于“追随再追…  相似文献   

9.
梁占歌  汪美芳 《传媒》2015,(22):45-46
顾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新世纪以后,顾筠先后用10年时间创作了《筑梦2008》《永恒之火》和《缘聚羊城》三部经典的体育纪录片,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好评.她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同时,也有别于传统体育纪录片,她的作品采用递进式叙事结构,极大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采取故事化叙事模式,强调冲突与悬念的设置.可以说,不管是对内容的挖掘,还是对结构的创新,在体育纪录片创作领域上,顾筠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间的魅力、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张力形成了顾筠体育纪录片的独特叙事特色,彰显出了中国纪录片的审美内涵、艺术品质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0.
莫畏 《记者摇篮》2006,(7):61-61
自从《生活空间》打造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纪录片的模式后。电视纪录片叙事风格故事化成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郑荣 《采.写.编》2023,(3):160-162
历史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过往的人、事、情,其“纪实性”与“再现性”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故事,“影像性”与“共情性”创造出雅俗共赏的魅力,从而决定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意义。文章系统总结出了历史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当前历史纪录片存在的问题,继而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提出了历史纪录片叙事策略,从崭新视角审视历史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价值,为此类纪录片更好地策划和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好不好看,不在于它是否有意义或宏大叙事,而是取决于素材的拍摄质量和有没有发现好的故事。回顾纪录片《梁子岛纪事》(获“2006年中国十大纪录片奖”)的创作过程,发现典型、发现故事一直是我们坚守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早餐中国》是由福建海峡电视台和腾讯视频于2019年推出的一档美食纪录片,自4月22日上线播出四周后,在腾讯视频端播放量就突破1亿,持续占据腾讯视频纪录片每日热播榜第一的位置。一部每集只有5分钟的美食纪录片突然引爆网络,该现象的背后与其抓住时代热点、独特创新的纪录片讲述方式不无关系。本论文试图从节目创作层面的选题、叙事、制播三个维度来剖析《早餐中国》作品本身,为新时代下纪录片及短视频的创作者提供一点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大众传播上的成功,使碎片化叙事在中国纪录片业界受到睹目。文章尝试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的文本分析,在介绍什么是碎片化叙事的同时,探求纪录片创作中碎片化叙事的四大策略:(1)碎片化叙事的拍摄策略;(2)碎片化叙事的细节组接策略;(3)碎片化叙事的收放策略;(4)碎片化叙事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是一种客观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而“作者”的主观性却不可避免地被植入影片中,直接决定了影片的主题选择、镜头语言和创作风格,并让纪录片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征.《茶马古道:德拉姆》是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本文将“作者论”的概念伸发到导演对纪录片营销方面的影响,以期拓宽纪录片作者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清朝名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这么美》由纪录片《早餐中国》原班团队操刀,采用“音乐+旅行”的形式诠释中式美学的气韵与智慧,以真实、富有烟火气的叙事风格,成为年度诠释“慢生活”的纪录片翘楚。该片立意新颖,风格朴实无华,以乐曲为经线,以人文自然景观为纬线,呈现出踏歌行千山的中国传统意趣,使乐队从亚文化圈层中跃出,完成音乐与生活、精英与大众的价值融合,为小众题材的大众化表达找到了确切路径,实现了我国旅行纪录片品类下的垂直创新。  相似文献   

18.
少一点汉字,多一些民族精神主讲:陈晓卿访谈:何苏六何:您获奖的几部纪录片《龙脊》、《远在北京的家)}都是“很中国”的,可都很打动国际评委的心,请您从纪录片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方面谈谈纪录片创作的国际性问题。陈:要说国际性,画面语言是最具国际性的。汉字越少...  相似文献   

19.
宋陟刚 《新闻知识》2006,(11):64-65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解说词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口号。因为“以词为主,音乐铺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望长城》《中华之门》《毛泽东》等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应该说,时至今日,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诗学之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试图借鉴艾伯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公路寻访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秉承国际国内双向传播理念,在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多重维度中,柔性传播国家主流话语,将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经由人物群像年轻化、观察视角年轻化、传播方式年轻化等表达手法,将“自我讲述”与“他者讲述”相结合,实现情绪共情和价值共情,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本文以该片为例,探究纪录片创作如何更好贴合年轻人的审美诉求,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